【双争有我——365百姓故事汇】
每天清晨,起床铃在大山中的校园响起时,姚占友已经站在学生宿舍门口。
孩子们揉着眼睛爬起来,有的鞋带松了,姚占友蹲下身子帮忙系好;有的头发乱蓬蓬,姚占友顺手给梳一梳;跑操时,他跟在队伍最后,确保没人掉队;吃饭时,他端着碗坐在孩子们中间,看谁挑食就督促道:“多吃点儿,长身体呢。”
这是坐落于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与辽宁交界群山深处的学校——干沟明德小学。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还有的患有智力障碍,但他们有一位共同的“校长爸爸”——姚占友:黝黑的皮肤,朴实的笑容,说话时眼里总是带着温暖的光。
有个叫来哥的孩子,全家七口人,除了奶奶和爸爸,其他人都患有智力障碍。来哥不会系鞋带,不会洗脸,甚至经常跑丢,姚占友每天都要满校园找他上课。有一天早上,来哥突然跑进办公室,黑乎乎的小手捧着几颗红樱桃,放在办公桌上转身就跑。姚占友看着那几颗沾着泥土的樱桃,眼眶一下子红了。“我们教的孩子,不知道将来能不能考上大学,走出大山,但能让来哥这样的孩子学会系鞋带、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们的付出就有意义。”姚占友说。
![]()
姚占友在校史馆给孩子们讲故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全县校长交流会上,别的校长都在谈论升学率,姚占友却自豪地说:“我们的孩子不乱扔垃圾了。”“他们不穿拖鞋来学校了。”这些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姚占友感觉很骄傲。
家访是姚占友的必修课,几年下来,他的足迹遍布全乡9个山村的沟沟坎坎,几乎走遍了每一个学生的家,还经常受到一些家长的冷遇,甚至吃闭门羹,但他依然乐此不疲。
干沟明德小学五年级的常雨瑶,6岁时妈妈离家出走,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只能和奶奶一起生活。去年,她父亲不慎从楼上摔下来,经抢救无效去世。得知这个消息,姚占友买了米面油到常雨瑶的家里慰问,表示今后有什么困难一定尽力帮忙。这件事传开后,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第六小学的老师们自发组织捐款,送到常雨瑶家中,并表示愿意资助她到大学毕业。
有史料记载,干沟曾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商贾云集之地,粮马古道之乡。但如今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以老人和孩子居多。姚占友知道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仅靠课本知识远远不够,他决定想办法让学校“活”起来。
他推行“生本课堂”改革,老师退到幕后,让学生站上讲台。一开始孩子们紧张得结结巴巴,但慢慢地他们敢说话了,甚至能参与辩论了。他又带着老师们开发特色社团:满族舞、剪纸、朗诵、钻石画……2023年,学校的朗诵社团在全县比赛中拿了小学组第二名,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
在明德小学教学楼走廊贴着三句话:“让歌声洋溢校园,让笑声充满校园,让读书声响彻校园。”姚占友带头读书,给孩子们讲故事,组织读书分享会。渐渐地,图书角、楼梯口、操场上,到处都能看到捧着书的孩子。他还坚持每年办运动会,创新搞起了“跳蚤市场”,让学生们交换书籍、玩具,锻炼表达和沟通能力。
2023年,姚占友的事迹刊登在中央媒体,他4次受邀在河北省农村校长培训班上分享经验。今年4月,他又被评为“河北好人”。
在燕山大学的“好人进校园”活动上,大学生们问他:“是什么让您在大山里坚守30年?”“我靠的不仅仅是责任,更有一份对家乡的情怀。学校是乡村的希望,只有教育振兴了,乡村才有未来。”姚占友说。
来源:秦皇岛日报
责任编辑:高小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