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了一位特殊患者。该患者在睡眠中会出现打人、踢腿、跳跃甚至说话等行为,醒来后却完全不记得,仅表示自己做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梦。家人一度误以为是“撞邪”,尝试偏方无效后,最终前往医院就诊。
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杨柳介绍,经多导睡眠监测检查,患者被确诊为“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简称RBD)。该病属于异态睡眠的一种,主要特征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正常情况下应出现的肌肉张力降低现象消失,患者会随着梦境内容做出实际动作。
正常情况下,人在快速眼动睡眠期虽然会做梦,但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无法真正做出动作;而RBD患者因肌肉抑制机制失效,常会“演绎”梦境,且梦境多为噩梦,因此常伴有喊叫、肢体搏斗、拳打脚踢等行为,容易造成自身或家人的伤害。
RBD有两个核心临床症状:生动的梦境及相应的梦境演绎行为。诊断需依靠多导睡眠监测,确认在REM(快速眼动期)睡眠期出现骨骼肌失驰缓现象。结合临床症状与监测结果,即可确诊。
目前RBD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年龄增长是重要发病因素,男性患者数量约为女性的4倍,并存在家族聚集倾向。尤其值得警惕的是,RBD并非单纯的睡眠问题,它与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路易体痴呆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帕金森病运动前驱期的重要标志。若患者同时出现嗅觉减退、便秘和RBD症状,应高度警惕帕金森病的风险。
尽管该病目前无法根治,但通过综合治疗可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治疗首先需确保睡眠环境安全,例如加装防撞条、移除危险物品、地面铺设软垫等。药物治疗首选褪黑素,若效果不佳可选用氯硝西泮。
医生还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避免酒精和咖啡因摄入,保持规律作息。中老年患者应定期复查,随访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必要时通过药物控制发作频率与强度。规范治疗下,90%的患者症状可得到大部分消除,激烈暴力行为显著减少。RBD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造成身体伤害。若本人或家人出现类似症状,应尽早就医,及时干预。
记者:孙宁|通讯员: 姚敏、 廉洁
编辑:杨霞|校对:李燕飞
审核:蔡彦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