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9月18日,国家能源局披露,截至2025年8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建设持续增长。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431.6万个,同比增长37.8%,公共充电桩额定总功率达到1.96亿千瓦,平均功率约为45.48千瓦;私人充电设施(枪)1303.2万个,同比增长59.6%,私人充电设施报装用电容量达到1.15亿千伏安。公共与私人充电枪总数达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
政策支持建设提速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地充电及超充设施建设按下“快进键”,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充电焦虑”正在逐渐成为历史,距离“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的场景正渐行渐近。
至今,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在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公共与私人充电枪协同发展的成果。其中,公共充电枪星罗棋布于城市核心区域与交通干线,成为保障电动汽车长途出行与公共场所补能的坚实力量。其中,快充、超充占比也正在持续提升,让车主在短暂停留间就能补能续航,高效充电,开心出行。而私人充电枪则伴随家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呈现爆发式增长,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稀疏到密集的转变,体现出用户端补能设施的深度渗透。
随之而来的,是补能生态正从早期的“车多桩少”的困境,转向“桩随车增”的良性发展阶段。部分核心城市更是走在前列。这也表明随着电动汽车补能方式正逐渐与传统燃油车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区域实现反超,重塑城市能源补给格局。
从区域维度看,东部沿海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是充电枪增长的主要阵地。以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为代表,构建起“超充站+社区桩+目的地充电桩” 的立体网络,超充站满足车主快速补能需求,社区桩解决日常停车充电难题,目的地充电桩则在商场、酒店等场所为车主提供便利。而中西部城市借“新基建”的政策东风,通过补贴等手段加速补短板,县域充电网络覆盖率大幅提升30%,缩小了区域间充电基础设施差距,为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的开拓奠定了基础。
同时,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也为充电基础设施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支持,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补能诉求,全方位推动电动汽车融入日常生活。
市场驱动渐入佳境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内正在持续呈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科技部9月18日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全国新能源汽车已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为全球减碳目标作出中国贡献。在车企层面,一些车企“免费赠送家用充电桩”纳入购车权益,吸引消费者购车的同时,推动私人桩配套率在持续提升。
而公共领域的电动化浪潮,也在驱动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城市公交、出租、物流车电动化率逐年增长,为专用充电场站建设带来广阔空间。
在充电基础设施的技术进步中,有鉴于传统充电枪面临散热效率低、线缆笨重等难题,制约充电功率提升与用户体验。由此,液冷技术应运而生,成为破局关键。通过内置冷却液循环系统,液冷充电枪可将充电枪线缆截面积减小,减轻重量与成本,同时支持大电流持续输出,适配高压平台车型,充电功率翻倍,大幅缩短充电时长,缓解用户相关焦虑,让电动汽车长途出行轻松无忧。
充电基础设施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共进。上游材料与设备商更加注重提升技术研发“含金量”,提高了产品可靠性与耐用性,降低了长期使用成本。在中下游,各方积极参与,成为充电基础设施落地的关键。有的地产商将充电桩纳入新建小区标配,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方便业主后期安装。同时,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有了快充桩、超充站,无论是城市日常出行,还是跨城长途旅行,车主都能越来越容易找到充电桩。
构建新的产业路径
在全国公共充电领域,政企联动构建起“建-管-运”一体化高效模式,成为充电枪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国家能源局发挥统筹引领作用,搭建全国统一的充电基础设施信息监管平台,为庞大的充电网络装上了“智慧大脑”。通过该平台,可实时监测几乎所有充电枪的运行状态,包括充电功率、使用频率、设备故障等信息,基于这些数据,精准指导资源投放,避免充电桩建设的盲目性,让每一把充电枪都能物尽其用。
值得注意的是,充电设施运营企业借助智能化系统,提升了服务质量,成为一体化模式的关键一环。星星充电自主研发AI算法,可动态调整电价与功率分配。
与此同时,随着标准的健全与完善,国产充电枪随整车出口开启全球化征程。国产自主品牌充电枪产品已成功进入欧洲、东南亚市场,凭借过硬品质与适配当地标准的设计,赢得国际市场认可,也在助力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在中西部地区,充电枪网络建设正成为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激活下沉市场潜力的“金钥匙”。通过“充电基础设施下乡”,中西部县域充电枪覆盖率也有了显著提升,曾经充电难的县域如今已逐渐构建起更好的补能网络。这一变化直接带动了新能源汽车消费热潮,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新的增长极。
展望未来,有关专家指出,充电基础设施的技术水平将持续演进,引领行业不断迈向新高度。在场景融合方面,充电枪正朝着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而且,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充电领域,运营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通过充电枪实时采集的海量用户行为数据,运营方将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开发一系列个性化增值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车网互动(V2G)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将开启能源互动新时代。其中,用户不仅是电力消费者,更是电力生产者。
面向创新发展,政策导向作为行业发展的指南,正顺应行业发展阶段转变而调整。相关补贴政策也将聚焦重点领域,向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地区充电网络倾斜。未来的目标,是构建供需平衡、高效便捷的充电生态体系。
有行业人士认为,中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一个缩影。当充电枪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新标配”,其中体现的不仅是充电效率的提升,更是整个社会向低碳转型的坚定步伐。这一全球最大规模的充电网络,正为“双碳”目标注入强劲动能,也将为全球汽车电动化进程贡献“中国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