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锦衣卫指挥使已在殿外候命,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囚车里的李文忠——朱元璋唯一的亲外甥就会被押赴刑场。
可就在朱元璋要开口的瞬间,殿门被轻轻推开,马皇后端着一碗热粥走进来。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她身上的那块补丁上,过往的记忆翻涌上来,最终他叹了口气:罢了,放了文忠吧。
![]()
朱元璋想杀李文忠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三次累积的怒火,第一次是洪武六年日本倭寇袭扰沿海,朱元璋派使者赴日交涉,却被日方斩杀。
消息传回南京,朱元璋当即拍案,要调兵跨海征日,时任浙江行省左丞的李文忠连夜赶回京城进谏:
国内初定,百姓刚从战乱中喘息,若再兴兵海外,恐生民变,倭寇可防不可征,不如加强沿海卫所,断其登陆之路。
朱元璋当时虽压下怒火,却觉得李文忠怯战,心里埋下了一根刺。
第二次是洪武十年,朱元璋让身边的宦官参与传递奏章,李文忠得知后又上书:宦官本是近侍,若让其涉政恐日后干预朝纲。
这次朱元璋没发作,只是把奏章留中不发,但对李文忠的多管闲事越发不满——
![]()
他觉得李文忠虽是外甥,却忘了君臣之别,竟敢对自己的决策指手画脚。
真正让朱元璋动杀心的是胡惟庸案后的第三次进谏。
胡惟庸以谋不轨罪被诛后,朱元璋借机扩大清算范围,只要与胡惟庸有过交集的官员,无论官职大小,一律下狱审查,数月间牵连数万人。
李文忠实在坐不住,写了一封长奏,直言陛下诛奸佞可也,何必牵连无辜,若长此以往恐失人心。
当天朱元璋召他进皇宫,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骂:朕处置逆党,轮得到你一个外戚置喙?
![]()
此时的朱元璋正处于强化皇权的关键时期,李文忠虽为外甥却也是开国功臣,他的劝谏在朱元璋看来不仅是多管闲事,更是功臣抱团干预朝政的苗头。
锦衣卫已经查好了李文忠的罪证——无非是他与几个被株连的官员吃过饭。
朱元璋本想借着杀李文忠,震慑其他功臣,却没料到马皇后会在此时出现。
朱元璋对李文忠的感情远比对其他功臣复杂,这要从元末的乱世说起。
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朱元璋16岁那年濠州大旱,颗粒无收,他饿了三天实在撑不住,就偷偷跑到二姐家讨饭。
李贞见他面黄肌瘦,没说二话就端出一碗掺了杂粮的粥。
![]()
后来朱元璋去皇觉寺当和尚,又因寺庙断粮外出游方,期间几次路过二姐家,每次都给他塞些干粮和碎银子。
朱元璋后来常对马皇后说:若不是二姐和姐夫,我早饿死在乱世里了。
可惜朱佛女很早就去世了,朱元璋率军南下滁州时,李贞带着16岁的李文忠来找他。
当时正是寒冬,李文忠穿着单薄的破布衫冻得嘴唇发紫,见到朱元璋的第一句话就是:舅舅,我跟你打仗,为娘报仇。
朱元璋看着这个外甥想起了二姐,当场就把李文忠搂在怀里。
他让李文忠跟在自己身边,教他读书、学兵法,还把他改名为朱文忠,待遇和自己的儿子朱标差不多。
![]()
李文忠也没辜负期望,19岁就率军参加池州之战,22岁守诸暨,北征跟着常遇春追击元军。
常遇春病逝后,他接过兵权一直追到应昌,俘获了元顺帝的孙子买的里八剌,为明朝清除了北方的威胁。
可以说,李文忠不仅是朱元璋的外甥,更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战将,是明朝开国功臣中少有的亲族功臣。
朱元璋曾多次对大臣说:文忠用兵,类朕,这种评价在功臣中极为罕见。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终却因进谏被关进大牢,朱元璋的心里,其实也藏着矛盾——
他既忌惮李文忠的兵权和声望,又放不下过去的情分。
![]()
马皇后走进御书房时,没提李文忠的事,只是把热粥放在朱元璋面前:陛下忙了一天,喝碗粥暖暖身子。
朱元璋没动,目光却落在她的衣服上——
那件藏青布袍,是马皇后穿了五年的旧衣,袖口的补丁是她自己缝的,线脚有些歪歪扭扭,颜色也比原布浅了不少。
马皇后见他盯着衣服,就笑着说:这布还结实,补补还能穿,宫里的新衣够多了,何必浪费?
朱元璋突然想起,当年他在二姐家讨饭时,马皇后也穿过这样的旧衣,补丁摞着补丁。
那时候他们在濠州,日子过得苦,马皇后总是把好的东西留给士兵,自己穿旧衣、吃粗粮。
![]()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马皇后还是改不了节俭的习惯,宫里的衣物只要没破,就不会扔掉,甚至还亲自织布,送给宫里的老人。
马皇后拿起桌上朱元璋早年写给李贞的信,
当年陛下在滁州,李姐夫带着文忠来投奔,文忠身上那件破衫比陛下当年的还薄,陛下当时说要让他们娘俩过上好日子,再也不受冻饿之苦。
朱元璋想起二姐朱佛女给自己的那碗粥,想起李贞塞给自己的碎银子,想起李文忠在战场上为他挡箭的场景。
胡惟庸案的血雨腥风让他变得多疑、狠辣,可马皇后的补丁衣服,却让他想起了最朴素的日子——
那时候他还不是皇帝,只是个想活下去、想让亲人过上好日子的普通人。
![]()
文忠是外甥,更是陛下的骨肉亲情,当年二姐走得早,李姐夫就剩这一个儿子,陛下杀了他,怎么对得住二姐和姐夫?
朱元璋沉默了很久,拿起那碗粥慢慢喝了下去,他放下碗,对殿外喊:蒋瓚,去锦衣卫大牢,把李文忠放了,让他回府反省。
蒋瓚愣了一下忙领旨。
马皇后没再说什么,只是帮朱元璋整理了一下桌案上的奏章。
她知道朱元璋不是听了她的话,而是想起了过去的苦日子,想起了那些不能忘的情分。
对朱元璋这样从底层爬上来的皇帝来说,不忘本是他内心深处最后的底线,而马皇后的补丁衣服,恰好提醒了他这一点。
![]()
李文忠被释放后,朱元璋没再让他掌兵权,而是任命他为国子监祭酒,负责培养皇室子弟和官员后代。
这个职位没有实权,却很体面,既保全了李文忠的性命和爵位,又解除了他对皇权的威胁。
据说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偷偷去他的府邸看过,看到李文忠书房里还放着当年李贞给他的那碗粥的瓷碗,忍不住掉了眼泪。
这件事也成为朱元璋统治时期少有的温情时刻。
在胡惟庸案、蓝玉案的血雨腥风中,李文忠的存活像是一道微光,证明即便在最专制的皇权下,也藏着难以磨灭的亲情。
![]()
参考资料:
1. [清] 张廷玉等:《明史・李文忠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2. [清] 张廷玉等:《明史・后妃传》,中华书局 1974 年版
3. 《明实录・太祖实录》(洪武十三年至十六年卷),中华书局 1985 年版
4. 吴晗:《朱元璋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65 年版
5. 李贽:《续藏书・李文忠传》,中华书局 1959 年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