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AR-T)疗法是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如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的重要手段,但30%~ 60%患者治疗后仍会复发。基线肿瘤负荷(简单说就是治疗前体内肿瘤的多少,分为“高负荷”:大病灶或多病灶;“低负荷”:微小病灶或仅血液中微量残留, 是影响治疗安全性、疗效的关键因素,也决定着治疗方案的选择。
肿瘤负荷与安全性有没有关系?
肿瘤负荷与CAR-T治疗的毒副作用风险密切相关,但并非肿瘤越多副作用一定越重,关系比较复杂。
1.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最常见的急性副作用
CRS类似“免疫过度反应”,表现为发热、乏力,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器官损伤。
·有研究发现,3例高负荷患者仅出现轻微CRS,而1例低负荷患者却发生了严重CRS,还合并了血细胞异常破坏的并发症,这说明副作用轻重还与肿瘤本身特性、CAR-T细胞活性及患者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但大样本研究证实,高负荷患者(如肿瘤标志物LDH升高、多处器官有肿瘤)发生严重CRS的风险整体更高。因为肿瘤多会激活更多CAR-T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引发“连锁反应”;且高负荷患者体内抑制免疫的细胞更多,会加剧免疫紊乱,放大副作用。
2. 神经毒性与器官损伤
·神经毒性:高负荷患者(尤其是肿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纵隔大病灶)更易出现头痛、意识模糊等神经症状,发生率可达 32%~47%,远高于低负荷患者的 15%~24%。这是因为肿瘤释放的炎症因子会破坏血脑屏障,让CAR-T细胞进入大脑引发反应。
·器官损伤:高负荷患者更易出现肝酶升高、心肌损伤等,部分患者因肿瘤进展叠加炎症反应,最终发生多器官衰竭。
肿瘤负荷与疗效有没有关系?
肿瘤负荷直接决定 CAR-T 疗效:肿瘤越少,治疗效果越好,活得越久。
1. 疗效差异很显著
· 应答率:伯基特淋巴瘤研究中,3 例低负荷患者均有疗效(1 例肿瘤完全消失、2 例明显缩小),而 3 例高负荷患者均无效(1 例肿瘤不变、2 例进展);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中,高负荷患者治疗有效率仅 46%~52%,低负荷患者可达 77%~82%。
·生存期:低负荷患者中,1 例肿瘤完全消失者后续移植后缓解超 37 个月,1 例肿瘤缩小者经后续治疗后缓解超 22 个月;而高负荷患者中位生存期仅 1~4.5 个月。
2. 为啥肿瘤多疗效差?
·肿瘤微环境 “帮倒忙”:高负荷肿瘤会催生大量抑制免疫的细胞(如调节性 T 细胞),它们分泌的物质会阻止 CAR-T 细胞活化、增殖;还会让 CAR-T 细胞 “耗竭”,失去杀伤能力。
· CAR-T 细胞 “打不动”:高负荷患者体内 CAR-T 细胞扩增能力差,比如有效患者的 CAR-T 细胞数量峰值是无效患者的 5~8 倍。因为肿瘤太多,CAR-T 细胞与肿瘤细胞比例失衡,且肿瘤周围缺氧、营养不足,限制了 CAR-T 细胞 “繁殖”。
· 肿瘤易 “逃遁”:大肿瘤基因组更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改变,比如丢失 CAR-T细胞识别的靶点(如 CD19),导致 CAR-T 细胞“认不出”肿瘤,治疗失败。
基于肿瘤负荷的治疗策略
目前临床已根据肿瘤负荷制定分层方案,主要包括治疗前准备、治疗中选择、复发后处理三个环节。
1
治疗前:先评估,再 “减负”
·分层筛选:低负荷患者(身体状态好、无大病灶、肿瘤标志物正常)优先做 CAR-T;高负荷患者需先查器官功能、控制感染,排除严重问题后再治疗。
· 桥接治疗:CAR-T 细胞制备需要时间,低负荷患者用温和方案(如单药靶向治疗)控制肿瘤;高负荷患者用放疗 + 靶向药快速缩小肿瘤,且不影响后续 CAR-T 效果,避免用强化疗损伤免疫细胞。
·淋巴耗竭:治疗前用药物(如环磷酰胺 + 氟达拉滨)清除体内干扰 CAR-T 的细胞,高负荷患者可加药强化效果,提升 CAR-T 扩增能力。
2
治疗中:选对 CAR-T,合理联合用药
·CAR-T 选择:低负荷患者选 “持久型” CAR-T(含 4-1BB 结构),维持长期疗效;高负荷患者选 “快速扩增型” CAR-T(含 CD28 结构)或双靶点 CAR-T(同时识别 CD19 和 CD22),避免肿瘤逃遁。
·联合治疗:高负荷患者可加用免疫调节剂(如来那度胺),增强 CAR-T 活性;同时用药物(如托珠单抗)预防严重 CRS。
3
复发后:按负荷选补救方案
·低负荷复发(仅微量残留):二次输 CAR-T 或用免疫调节剂维持;
·高负荷复发(肿瘤多或靶点丢失):换双靶点 CAR-T 或做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策略优化建议
1. 精准评估肿瘤负荷
用 “影像 + 血液 + 分子检测” 多维度判断:PET-CT 看病灶大小(≥10cm 算高负荷),血液查 LDH、铁蛋白等指标,分子检测查微量残留肿瘤,每 2 周复查调整方案。
2. 分层“减负”更精准
·极低负荷(仅微量残留):直接做淋巴耗竭+ CAR-T,不用额外治疗;
·中负荷(小病灶、指标正常):用温和免疫治疗控制;
·高负荷(大病灶、指标高):放疗 + 靶向药快速缩小肿瘤,保护免疫细胞。
3. 个性化制定治疗细节
·淋巴耗竭:低负荷用标准方案,高负荷加药,超高负荷(多器官受累)分阶段用药,避免肿瘤溶解;
·CAR-T选择:低负荷选 “持久型”+ 维持治疗,高负荷选 “快速型” 双靶点 + 预防副作用药物;
·动态监测:治疗后每周查 CAR-T 数量和微量残留肿瘤,一旦指标异常,尽早桥接移植。
结论
基线肿瘤负荷是淋巴瘤CAR-T治疗的 “核心指挥棒”:肿瘤少则副作用风险可控、疗效好,肿瘤多则易出现严重副作用、疗效差。现有分层策略已能改善预后,但通过精准评估负荷、个性化 “减负”、适配治疗方案等优化措施,能进一步提升高负荷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未来需更多研究验证新方案,最终实现 “量体裁衣” 的精准治疗。
参考文献:
[1] Zhou X, Ge T, Li T, et al. CAR19/22 T cell therapy in adult refractory Burkitt’s lymphoma[J]. Cancer Immunology, Immunotherapy, 2021, 70(3): 769-779.
[2] Negishi S, Girsch JH, Siegler EL, et al.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relapse after CAR T-cell therapy in B cell lymphoma[J]. Frontiers in Pediatrics, 2024, 11: 1305657.
[3] Amini L, Silbert SK, Maude SL, et al. Preparing for CAR T cell therapy: patient selection, bridging therapies and lymphodepletion[J].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22, 19(5): 342-35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