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4日下午4 点,中美贸易谈判在马德里拉开帷幕,这场被外界期待打破关税僵局的会谈,首日便陷入沉默。
6 个小时的磋商后,美国财长贝森特走出会场时,面对记者追问,既未提及任何谈判细节,也未透露是否存在共识。
结果才过了 12 小时,风向就变了。
9月15 日中美进行第二轮谈判之前,贝森特居然主动释放重要信息,对着镜头说 “双方在技术细节上走得很顺,有非常好的进展”,接着又补了一句 “中方提了些需要我们研究的激进请求”。
当然,所谓的“请求”,肯定是美国给自己脸上贴金,这应该就是中方提出了要求,或者是比较激进的方案。
那么这些信息,到底释放了什么信号呢?
细察会谈前48小时的动态,或许能找到答案。
就在谈判开始前数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将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这是美方惯用的“谈判前施压”策略,旨在凭空制造筹码,抢占心理优势。
然而中方的反应彻底打破了预期。
几乎在美方制裁生效的同时,中国商务部立即宣布两项反制措施。
这一连串动作的精准度和时效性令人惊叹。
而中美第一轮谈判过程中的诸多细节,进一步释放了很多小信息。
比如代表团抵达时间差、会谈期间点外卖休会的插曲、特别是最终“中方先离场、美方留会场”的罕见场面——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在外交实践中都传递着重要信号。
外交界人士注意到,这种“后发先至”的节奏控制,与传统谈判策略大相径庭。
以往常见的是双方代表长时间滞留会场,甚至彻夜谈判以显示诚意。
而今中方的做法,似乎暗示着对谈判进程的自信把控,以及对“为谈而谈”形式的摒弃。
更值得深思的是贝森特对中方方案的描述——“非常激进的请求”。
虽然具体内容未获披露,但结合此前中方的反制措施和一贯立场,观察家推测可能包括:要求美方全面取消对华加征关税、解除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停止打压中国相关应用,以及建立不可逆的谈判路线图。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局的角度来说,中国确实有可能对美方提出了诸多要求。
这些变化并非偶然。回顾2025年2月以来中美贸易战的演进轨迹,可以清晰看到中方策略的调整:从最初的对称反制,到5月临时关税互降协议,再到如今主动设置议题——每条线索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中方正在放弃被动应对模式,转向更具建设性的主动塑局。
这种转变的深层逻辑何在?
或许在于对美方谈判策略的重新评估。
美方惯用的“一边谈判一边施压”战术,实际上将谈判本身工具化,使之成为施加压力的手段而非解决问题的途径。
识别这一模式后,中方似乎决定改变游戏规则——要么严肃谈判根本性问题,要么准备承担全面对抗的代价。
半导体领域的交锋成为最佳注脚。
选择在美国最具优势的领域出手,既展示反击决心,也暗示着在芯片国产化方面的底气。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策略,正在将博弈引向全新维度。
贝森特称谈判取得“非常好进展”的同时,特意强调中方方案的“激进性”,这种矛盾表述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如果将其置于更宏观的背景下审视,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美方终于意识到,中方正在以全新方式参与这场博弈。
以往那种“美方出牌-中方应对”的简单模式已成过去。
现在看到的是:中方正在主动定义博弈议题、选择博弈场地、制定博弈规则。所谓“激进”,或许只是对这种角色转换的不适应。
接下来的谈判进程将异常关键。
双方需要找到新的平衡点:既能在具体经贸问题上达成务实解决方案,又能妥善处理战略竞争层面的根本分歧。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美方能否真正放弃“从实力地位出发”的幻想,以平等姿态参与这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谈判。
马德里会谈首日的种种异常,最终可能被证明是中美关系走向新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当一方不再按另一方的剧本出演,当传统的施压手段失去效力,整个博弈就必须寻找新的逻辑。
中方提出的所谓“激进方案”,本质上是对等谈判原则的回归;而美方的应对失措,则反映出其对变化适应不足。在这场重新校准的博弈中,最重要的或许不是谁胜谁负,而是能否建立可持续的新型互动模式。
谈判仍在继续。但可以肯定的是,旧时代的剧本已经翻页,新时代的规则正在书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