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曾业 摄影报道
亿万年的地壳故事,藏在巴山大峡谷岩石的褶皱里。
大型褶皱,向斜,在核部形成洞穴,地下水流出形成悬挂泉
站在巴山大峡谷前,入目不是沉默的群山,而是一部大地亲自写下的巨著。远望山峦起伏,如石浪奔涌。130多处褶皱在光与影之间舒展蔓延。岩层卷曲、断裂、叠覆,像被天地之手缓慢而有力地揉捏过的纸页。
神鹰岩的复合褶皱如神鹰展翅欲飞
褶皱之间,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精密控制,形成一幅宏大的地质图谱。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系教授孙玮形容,“这里是地质学的‘标准答案库’。”
褶皱,背斜与向斜
尖棱褶皱如刀削斧劈,棱角锋利,是强烈构造应力集中释放的产物;滑脱褶皱则似绸缎般柔滑弯曲,多见于薄层泥灰岩中,像是大地以轻柔笔触写下的诗句。
背斜
而断弯褶皱则更具张力,岩层先断裂后弯曲,如同地球内部力量突破又妥协的痕迹,堪称地质力学的“现场教学案例”。
向斜转折端
这些褶皱的诞生,源于一场持续亿年的“地质博弈”。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大巴山脉向四川盆地的推挤,使岩层在北东南西向强力挤压下“弯曲求存”。
悬崖断壁上的褶皱斑驳陆离
而三叠系软硬相间的地层,尤其是大冶组细腻的薄层泥灰岩,为褶皱提供了理想的“画布”。应力作用其上,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执笔作画。
前河岸边的褶皱如厚重的史书
但若没有水流的参与,这一切仍将深埋地下,不为人知。前河如一把精准的地质刀,剖开山体,将岩层内部纹理一一展露。正是这种“切割”,让我们得以直视地球剖面,与亿年前的褶皱相遇。
断崖高悬的箱状褶皱
褶皱不仅是山体的“表情”,更是地下水运动的通道。在桃溪谷等地,褶皱转折处与溶洞群紧密相连,山水之处,别有洞天。
地下水从溶洞流出后形成悬挂瀑布
人类也早已读懂这些褶皱的价值。数百年来,巴人先民在褶皱山体中凿壁而居、借洞避乱,在易守难攻的岩层间书写生存史话。
晨曦为褶皱山脉镀上金边,亿万年的地质时光仿佛在此刻苏醒。这些沉默的岩层,既是过去的记录者,也是未来的预言者。当地壳再度运动,新的褶皱正在孕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