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宁宁(化名)从出生的时候就比其他宝宝气色差,小脸黄黄的,当时一家人也没有在意。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更加注重他平时的营养搭配,肉、蛋、奶、粗粮、坚果等样样不少。可宁宁的小脸依旧蜡黄,有时还会肚子疼、呕吐,跑步、爬楼都会觉得累,也比其他孩子容易生病。经检查,医院确诊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脾切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考虑孩子当时年龄小,过早切除脾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可能会出现爆发性感染,医师当时为其进行输血及抗感染治疗。
直到不久前,宁宁肚子突然剧烈疼痛,还伴随发热,皮肤和巩膜也迅速变黄。
“这次不像以前那样,挂几天盐水就好!”一家人立即带孩子来到河南省儿童医院就诊。
副院长、肝胆及肿瘤外科专家张现伟为宁宁详细的问诊及查体,完善相关检查。结果提示他的总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红细胞渗透脆性、骨髓形态及网织红细胞等结果都出现了异常,诊断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且伴有胆囊炎及胆结石,需要进行手术。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不仅黄疸加深,脾脏肿大,可能还会出现极重度的贫血,危及生命。结合其临床症状和各项检查指标,手术切除脾脏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并耐心向家长解释病情。
根据宁宁的情况,要同时切除胆囊和脾脏,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
肝胆及肿瘤外科团队立即组织开展专题病例研究讨论,为宁宁制定精准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在高清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全脾切除术。
由于脾脏充血肿大严重,且易于破裂,稍有不慎就易导致脾脏破裂出血,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手术风险。
张现伟、肝胆及肿瘤外科主任张飞、副主任医师韦源等,在腹腔镜下运用超声刀小心游离脾韧带,逐层分离各层次,结扎脾脏动静脉,离断脾脏血管,仔细检查腹腔脏器无渗血后,完整切除了肿大的脾脏。
对宁宁充血水肿、粘连严重的胆囊,团队凭借着精湛技术与丰富手术经验,顺利完成胆囊切除,手术历时8.5小时,出血仅20ml,手术很成功。
宁宁术后返回病房,护理三部护士长、肝胆及肿瘤外科护士长朱莹莹和科室医护人员,一步步地指导宁宁开展各项加速康复措施。
术后第1天就开始下床活动,第2天少量饮水,第3天开始少量流质饮食,第5天宁宁的皮肤颜色已恢复正常,住院8天后,宁宁顺利出院。
PART 01.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HS)一种先天性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所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该病在任何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病,以婴儿及儿童更为常见。
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典型表现为溶血(贫血、黄疸、网织红细胞增多、胆结石和脾肿大)、球形细胞增多、红细胞脆性增高和家族遗传史。
贫血,由于红细胞破裂过快,导致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引起贫血。患儿常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
黄疸、胆石症,红细胞破裂后释放的胆红素过多,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就会在皮肤和眼白处沉积,形成黄疸。并且,长期胆红素水平升高还可能增加胆石症的风险。
脾大,脾脏作为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会识别并清除异常的红细胞。患儿由于红细胞异常增多且易破裂,脾脏不得不超负荷工作,最终导致脾大。
PART 02.
手术治疗要等待时机
脾切除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有显著疗效,术后黄疸消失、贫血纠正,不再发生溶血危象和再生障碍危象,红细胞寿命延长。
手术应于5岁以后进行,以减少术后感染的风险。除此之外,只能进行对症治疗,如输血或药物治疗。
来源:河南省儿童医院订阅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