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廖冬云
近日,第六次自治区自强助残模范和残疾人工作先进颁奖仪式在乌鲁木齐举行,表彰了135位自治区自强助残模范和残疾人工作先进代表。昌吉州共有6名个人和2个集体接受表彰。
1、自治区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陈德权
陈德权现任玛纳斯县残联理事长。“康复是残疾人重获尊严的第一步。”陈德权常说。他创新建立“访视摸排+科学评估+一人一案”工作法,带领团队深入全县乡村,为上千名残疾人建立个性化康复档案。在他的倾力推动下,玛纳斯县规范和恢复了3个社区康复站,投入18万元建成6个辅助器具便民服务站,配置各类辅助器具628件,辅助器具适配率高达95%以上,康复服务满意率高达98%。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他用仁爱之心铺就残疾人康复之路的生动写照。
陈德权创新推行“培训+就业+创业”全链条服务模式,为残疾人搭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的广阔舞台。视力残疾人唐伟民便是受益人之一。在玛纳斯县残联帮扶下,他从8平方米的小作坊起步,将小作坊发展成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根雕企业,还带动10名残疾人就业。2024年,玛纳斯县残联组织了7场残疾人专场招聘会,助力28名残疾人踏上新岗位,发放46人创业补助金14.8万元。全县有劳动能力的适龄残疾人1249人,已就业1197人,就业率高达95.8%。在陈德权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怀揣梦想,踏上了通往美好生活的逐梦之旅。
在陈德权的感召下,玛纳斯县助残志愿者如繁星般涌现。“凤城之缘”爱心社团,将90%的服务对象聚焦困难残疾人。目前,全县助残志愿者超过500人,每年开展志愿服务390余次,这支“爱心大军”用点滴行动诠释大爱,使玛纳斯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心之城”,处处涌动着温暖与关爱。
2、自治区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徐涛
在奇台县广袤的土地上,有这样一抹温暖的身影,十二载如一日穿梭于街巷阡陌,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情温暖人心。她就是奇台镇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者徐涛。自2013年投身残疾人事业以来,徐涛深知,只有走进残疾人的生活环境,才能真正读懂他们的期盼。12年来,她坚持每月开展“敲门行动”,顶酷暑、冒严寒,最终整理了涵盖全镇1100余名残疾人的动态信息档案。为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徐涛每季度对残疾人家庭进行回访,及时更新就业、健康等信息。
徐涛从生活保障、康复服务、就业创业等多维度发力,为残疾人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在生活保障方面,她积极主动,创新推出“政策找人”服务模式。通过一次次的走访入户,深入了解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她发现,有17名困难残疾人符合特困供养补贴申请条件,却因不了解政策而未能申请。徐涛便逐户耐心讲解政策,帮助他们准备申请材料,最终成功为这17名残疾人申请到了特困供养补贴,让他们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在康复服务领域,徐涛积极对接上级残联,申请天山、水磨河康复站点,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场地保障,并邀请专业康复指导员为残疾人提供康复训练指导和辅助器具适配服务。
3、自治区自强模范徐井飞
在阜康市的一个普通社区,徐井飞的名字像一团温暖的毛线,缠绕着许多残疾人家庭的希望。
2007年,正值青春年华的徐井飞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这种被称为“不死的癌症”的疾病,如同无形的枷锁,逐渐让他的脊柱失去灵活性。他困在家里的方寸之地,看着窗外的阳光,心里满是绝望。
改变发生在2013年的一个冬日。偶然间,他在网上看到一位手工艺人用毛线钩织出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细腻的针脚和灵动的造型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灰暗的生活。3个月后,他终于完成了第一件像样的作品——一朵栩栩如生的花,当他把小花放在网上出售,收到第一笔50元的订单时,这个硬汉红了眼眶:“原来我还能靠自己做点什么。”
想起那些和他一样被困在家里、渴望自立的残疾人需要帮助,2020年徐井飞发起成立了“阜康市徐井飞手工作坊”。第一批残疾人学员,既有肢体残疾者、又有听力障碍者,他们大多和他一样,从未接触过钩织。教学的过程比想象中更难,为了打开销路,他带着作品跑遍了当地的市集、文创店,甚至在寒冬腊月里站在街头摆摊,说不苦是假的,但一想到工作室里那些期待的眼神,他就觉得必须撑下去。
坚持终于迎来了转机。2024年,乌鲁木齐一家公益组织“美丽工坊”注意到了“阜康市徐井飞手工作坊”,帮他们申请了残疾人创业扶持资金,还联系了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徐井飞抓住机会,带领学员们开发出“非遗元素钩织系列”“宠物毛线配饰系列”等新产品,精致的手工和独特的设计很快打开了市场,订单从每月的几十单增长到几百单。
如今,“阜康市徐井飞手工作坊”已经吸纳了十几名残疾人固定就业,还有多名残疾人在家兼职,平均每人每月能增收1000—1500元。甚至,连家门都不愿出的女孩,现在不仅能独立完成复杂的钩织图案,还成了工作室的“线上客服”,用打字和客户交流。
4、自治区自强模范田丽鼎
今年57岁的田丽鼎,是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人,因患先天腰椎结核,导致脊椎弯曲,属于肢体残疾四级。
2004年,他所在的春天福利厂倒闭,田丽鼎下岗了。下岗期间,他主动拒绝了低保,他想开个属于自己的家具厂。想到就做,这是田丽鼎的做事风格,田丽鼎借到了2万元,启动资金有了,但是没有厂房。田丽鼎又找到了呼图壁县残联寻求帮助,后来在残联的多方协调和努力下,在原福利厂内给田丽鼎申请到6间房使用权,田丽鼎生产的桌椅用料足,工艺好,细节处理到位,生意一直很稳定。
2016年,在昌吉州残联、呼图壁县残联、呼图壁县民政局等单位的资金支持下,田丽鼎购买并整合了3亩地,建了120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和库房,年生产能力能达到6000套,年产值达到了300余万元,工人从原先的4人扩招到14人,其中7人是残疾人。
创业20多年,田丽鼎干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成功了不忘回馈社会。2023年,他给自己所在社区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办公桌椅,给附近小学捐赠了2台空调。
5、自治区自强模范马雁红
47岁的马雁红,是昌吉市鑫泽中医针灸推拿诊所负责人、昌吉市盲人协会主席。曾先后荣获市级“十大巾帼创业标兵”“昌吉市创业之星”等荣誉。
马雁红8岁时被诊断为先天性小眼球和小角膜,视力仅剩0.01。面对人生剧变,她以超乎年龄的坚强安慰父母:“没关系,我可以用手看世界。”1999年,她考入新疆医科大学学习针灸推拿专业,2006年求职屡受挫折,她花4800元租下一个42平方米的店铺,毅然开启自主创业征程。
创业初期,诊所客源少、收入低,怀孕六月的马雁红仍坚持顶着烈日发传单。一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经她精心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患者主动为她宣传,诊所口碑逐步提升。为提升专业水平,她自费赴北京、西安、广州、青岛等地进修,学习“筋膜松解术”等先进技术。如今,诊所年接诊量超25000人次,成为昌吉市医保定点单位和残疾人就业示范基地。
事业有成的马雁红积极投身公益。自2006年起,她启动“光明未来”公益培训计划,免费为盲人提供食宿和技能培训,培养138名盲人技师,其中21人创业,就业率100%,累计投入培训成本34.5万元,诊所还安排7名残疾人就业。2010年以来,累计为残疾人、低保户、孤寡老人等群体减免诊疗费用超过90万元。目前,她正筹划建立“新疆盲人医疗集团”,计划五年内带动500名盲人就业。此外,她还经常参加残疾人励志演讲,用自身经历激励他人。
6、自治区助残模范熊梅
熊梅原本有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庭。1999年1月5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熊梅的家庭。丈夫突发“多发性神经炎”,经过全力抢救,虽然挽回了生命,但从此丧失运动功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面对这沉重的打击,熊梅没有被压垮,而是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26年如一日,她悉心照料丈夫的饮食起居、康复训练等,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她无尽的耐心与爱意。
熊梅的爱心不仅给予家人,更洒向了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有一个残疾人家庭,没有收入来源,生活极度困难。熊梅得知后,对这个家庭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她经常前往家中探望,为他们申请临时救助;她自掏腰包,给这个家庭的孩子们买书、买衣物、买零食,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她主动与班主任联系,承担起孩子的学习费用,并长期资助两个孩子上学。五年来,熊梅带着坐在轮椅上的丈夫,一次次走进这个家庭,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熊梅退休后,依然坚守在助残志愿活动的最前沿。由于家中需要照顾残疾人,她选择从事临时护工的工作,将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用于帮助残疾人。2025年5月,她准备好大米、面食品、营养品等物资,逐户登门看望了近20位残障人士。
多年来,熊梅在志愿助残的道路上默默付出,累计投入近4万元,先后帮助过近百名残疾人。
7、自治区助残先进集体新疆金阳印务有限公司
新疆金阳印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一站式印刷品服务企业。目前公司共有职工42名,其中残疾人职工13名,占比达30%。多年来,公司先后获得自治区“守合同 重信用”企业、昌吉州“双强六好党组织”“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
该公司严格落实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与残疾职工签订正式劳动合同,依法缴纳社保,畅通诉求反馈渠道,实现32名就职残疾职工劳动争议“零发生”。根据岗位需求和残疾职工身体状况,建立“一人一策”就业方案,将听障、聋哑职工安置在装配、包装岗位,肢体残疾职工安排在标签打印等岗位,实现人岗精准适配。
该公司还设立“阳光互助”助残基金,用于残疾职工医疗救助、子女教育等。近年来,公司共救助残疾职工40余人次,发放救助金15万元。
8、自治区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吉木萨尔县残疾人联合会
近年来,吉木萨尔县残联全面实施各项助残项目,不断探索扶残、助残、暖残等关爱残疾人服务方式,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吉木萨尔县残联大力开展残疾人培训就业工作。近年来,依托第三方培训机构,举办手工编织、网络直播带货等培训班,培训残疾人76名。吉木萨尔县残联通过组织残疾人参加“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各类招聘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71个。近三年,全县安置残疾人的行政、企事业单位264家,安置残疾人393人,累计发放稳岗就业扶持奖励资金共计44.91万元,新增残疾人就业89人。“爱心天使”助学项目惠及39人。
牢固树立“人人享有康复”目标。近三年,累计将35名残疾儿童纳入康复救助项目;为577名残疾人适配助听器等辅助器具,适配率达95%;3名残疾儿童享受自治区人工耳蜗项目、1名残疾人享受单眼眼角膜手术项目、9名残疾人享受安装假肢;实施成人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70人;吉木萨尔县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95%。
紧贴民生,维权保障措施更加有力。近三年,完成151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以全国助残日等残疾人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公益义诊等宣传教育助残活动20余次,惠及残疾人2000余人次。三年来累计为行动不便的62名群众提供“上门评残”服务。配合县民政局进行残疾人“两项补贴”审核,惠及残疾人115302人次。累计为777户低保户、三类户以及生活困难残疾人家庭发放生活补贴26.3万元。委托第三方实施日间照料服务17人。
为加大残疾人关爱服务力度,2022年以来,吉木萨尔县残联积极争取福建厦门援疆资金和区、州残联专项资金累计52.65万元,在昌吉州率先探索实施政府购买重度残疾人居家服务试点工作。
为进一步帮助残疾人纾困解忧,增强服务后劲,2024年,吉木萨尔县残联主动与自治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对接,在其授权下,设立新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情暖北庭”爱心助残专项基金。基金设立1年来,累计募集资金物资36.7万元,依托基金资金,走访慰问124户困难残疾人家庭、为40名残疾人适配助听器、为20名残疾人安装假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