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
近期,北京市网信办启动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整治工作,指导网络平台清理涉未成年人违法和不良信息。截至目前,已清理违法违规信息91万条,违规账号7.8万个。这些违规短视频都存在什么问题?又会对未成年人产生哪些危害?
典型问题一:以隐蔽变体等方式传播不良信息
孩子们喜爱的《小猪佩奇》短视频,原本充满童趣的配音被篡改为暴力低俗的语言。
北京市网信办的工作人员表示,“正常的动画片传递的是积极正向、健康的价值观,这种二次创作的漫画通过加入不良元素,解构了原来正向的价值观。如果未成年人长期观看这样的内容,很容易对他的三观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利用未成年人的观看习惯,在受欢迎的动画作品中植入不良内容,这种隐蔽传播甚至危害着更小的孩子。
据介绍,一类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在儿童的睡前故事及早教动画中加入惊悚恐吓的内容,甚至是一些血腥的图片,非常容易对低幼的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伤害。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宣扬淫秽、色情、暴力、邪教、迷信、赌博、引诱自残自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网络信息。
目前,短视频平台已依法依约对这些短视频及账号进行相关处理。
典型问题二:利用未成年人形象不当牟利
利用未成年人形象不当牟利
一条短视频中,一名未成年男孩用电话手表到卫生间偷拍女性,并说出“我是小孩不犯法”等言论,身旁的成年男子更是公然宣称“未成年人没有法律责任”“新手保护期随便看”。
尽管视频左上角标注了“影视效果”,但这种将违法行为与未成年人身份挂钩,并加以美化和宣扬的内容,极易对未成年人形成错误的价值引导。
另一条短视频中,小女孩说出的“有钱才是硬道理”“钱能买到快乐”等言论,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符。北京市网信办的工作人员指出,这类视频并不是真的童言无忌,而是由成年人刻意引导、未成年人配合演绎的拜金主义“表演”。
还有一些自媒体账号发布“整蛊未成年人视频”,利用未成年人生吞虫子、蜗牛、野草等内容博取眼球、赚取流量。
除了这些演绎和摆拍,一些短视频平台上还有“姐弟互殴”“兄妹反目”等刻意制造的家庭矛盾,或是将儿童模特包装成“情侣”进行炒作。
北京市网信办在对相关账号进行溯源调查后发现,这些短视频的背后多数都有MCN机构在策划和推动。其账号页面提供了一些线下商业合作的途径,实际上就是通过借用未成年人的形象,扩大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为变现提供便利。
依据中央网信办发布的《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对于利用签约账号联动炒作、多次出现违规行为的MCN机构,网站平台应当采取暂停营利权限、限制提供服务、入驻清退等处置措施。
典型问题三:诱导未成年人线下从事危险活动
利用未成年人形象不当牟利
有些短视频不光在线上“带歪”孩子,还可能把危险引到线下——诱导孩子模仿高风险动作,甚至直接对未成年人实施侵害。
某条短视频标题赫然写着:“10秒教会你制作可以发射的狙击枪,指哪打哪、轻松远距离穿水果破气球”。视频内容详细演示了如何用签字笔等日常文具组装成可发射的“笔枪”。
依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中含有可能引发或者诱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的,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该信息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在信息展示前予以显著提示。
同时,《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七条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含有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诱导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的不良信息。
北京市网信办的工作人员表示,加贴警示标识是基本要求,但也绝不能成为传播危险内容的“通行证”。
典型问题四: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侵害
这条短视频画面中展示着大量明星周边礼品,打着“免费赠送”的旗号,诱导未成年人添加私信。
北京市网信办工作人员介绍,一旦孩子脱离平台监管,进入私域空间与对方联系,后续可能遭遇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甚至隔空猥亵等多重侵害。
还有一些短视频画面中,甚至是评论区中,会出现一些暗语,这些暗语的最终目的就是将未成年人引到私域空间,从而实施进一步的侵害。
目前,网站平台已依法依约对涉案账号进行封禁处理,同时将这些疑似站外贩卖未成年人色情资源的引流评论线索上报公安机关。
如何让孩子远离不良信息?
面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这道时代考题,单靠家长“收手机”或孩子“自律”显然不够,必须压实平台主体责任,限制不良内容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表示,平台一旦发现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信息,首先应立即停止传输信息,同时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还要向网信、公安等有关部门进行报告。
北京市网信办的工作人员表示,一般视频平台在显著位置有未成年人模式的标识,点击之后就是相应的专属内容池,这里通过算法推荐,会把更适宜这个年龄段的内容筛选出来。
法学专家认为,短视频平台在内容审核上应建立起更为严格、精准的筛选标准。同时,平台也应积极鼓励和扶持优质内容创作,对好的作品应当偏向性给予流量。
同时,家长的陪伴与引导也非常重要。家长对孩子有监护责任。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的上网行为,帮助孩子提升辨别能力。
从法律规制到平台责任,从技术防护到家庭监护,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持续努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