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商商和大家介绍了中国玉雕艺术流派,大体仅仅说了南派、北派和海派,又单独聊了一下“辽工”,有位朋友看到给商商留言“宛派玉雕值得一讲”,这引起了商商极大的兴趣,一查资料发现它与独山玉息息相关,雕刻水平也可谓“鬼斧神工”,那今天就来详细讲讲“宛派玉雕”。
“宛派玉雕”自成一格,不好被划入南派或者北派,它是河南南阳形成的特色玉雕流派,兼容南北玉雕之长——北方的大气厚重与南方的精细灵动结合。
宛派玉雕擅长圆雕、浮雕、镂空雕、线刻等技法。
圆雕
浮雕
线刻
镂空
镂空
尤其注重“巧色”利用,依玉石天然色彩分层设计,如将青白玉料的白部雕云纹、青部雕山体,自然过渡。
南阳以汉文化为核心,雕刻题材常见历史典故、祥瑞图腾,兼收民间生活题材,兼具历史深度与烟火气。并且受南阳盆地文化影响,作品整体风格浑厚饱满,人物造型饱满丰腴,山水场景宏大叙事感强,体现中原文化的包容与庄重。
南阳玉雕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汉代达高峰——南阳为汉光武帝龙兴地,皇室贵族需求推动玉器工艺精进,《后汉书》载“宛珠之簪”为名贵饰品,奠定工艺传统。
黄山遗址出土玉铲
汉代谷纹玉璧
汉代玉簪
宛派玉雕的成名路,和南阳产的独山玉相伴相生!
南阳独山玉是中国唯一原生矿床的“多色玉”,色彩丰富,包含绿、白、紫、黄等多种色彩,硬度为莫氏6-6.5,比起翡翠更好雕刻,比起岫玉、和田玉又更坚硬耐磨,为南阳玉雕师创作提供天然优势,宛派因“得独山玉而兴”。
独山玉无事牌
独山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因产自南阳,又被称为“南阳玉”!
独山玉矿
从新石器时代生产生活用品,再到汉代祭天和装饰用品,再到明清走入寻常百姓家中的佩饰,独山玉贯穿中原文明史,是“活的玉文化化石”。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金缕玉衣(其中包含独山玉玉片)
独山玉雕盆景
南阳镇平县独山玉文化区
独山玉以“多色共生”著称,且常出现同一玉料中多色交织,其矿石本身经过打磨就极具观赏性。
而当宛派玉雕与独山玉相遇,二者就产生了奇妙的共振,为中国玉雕文化注入了极具色彩浓度的靓丽一笔。
独山玉雕刻强调“依色取巧、依形施艺”,形成“一玉一故事,一色一意境”的独特美学,区别于单色玉种的单纯雕琢。
宛派90%以上作品以独山玉为材,独山玉的多色性直接塑造了其“巧色雕刻”的核心工艺——如利用玉料天然红、白、黑层雕刻“秋山图”(红叶、白石、黑松),加上适中的硬度,支撑了宛派“小处见精、大处显势”的风格。
秋山行旅图
秋山行旅图(局部)
秋山行旅图(局部)
另外一方面,独山玉雕题材多取自南阳本土——楚汉文化、三国故事、南水北调(南阳为水源地),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玉质名片”。
孔子
关公
2014年“南阳玉雕”入选国家级非遗,南阳设“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近现代涌现仵永甲(民国“玉雕泰斗”)、仵应文(当代中国工艺美大师,作品《九龙晷》赠澳门)、王冠军(“独山玉微雕第一人”)等,通过获奖、展览(如中国玉雕大师展)扩大影响力。
仵应文作品《九龙晷》用独山玉雕刻九条盘龙环绕日晷,象征九州团圆,1999年赠澳门回归,现藏澳门博物馆。
宛派玉雕与独山玉的结合,可谓“天作之合”,一方面宛派玉雕继承了古老的中国玉雕审美艺术,如山子摆件的典雅浑厚,另一方面独山玉特有的质感,又赋予了宛派玉雕更多艺术化的开拓空间,让玉雕艺术与时俱进,如轻巧灵动的新中式盆景,现代化的雕刻题材等等。
它提供了玉雕跳出传统审美的一种典范,扩大着雕刻题材和玉雕语言,商商觉得对于玉雕艺术的创新和传承还是很有启发的,朋友们觉得呢?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为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