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着火箭升空,觉得是国家在搞形象工程;其实那一飞,是在抢“天上最后的座位”。轨道、频段、资源、数据,全在太空分胜负。
你慢一秒,对手就多一颗卫星。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中国没有退路,只能抢先。
天上有事,地上才稳
2020年,《解放军报》刊出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太空制高点“高”在哪里》——答案很直接:太空,是现代战争的“起跑线”。
信息不是从地上发出,是从天上调来。数据不是靠线传,是靠卫星跳。指挥不是听调度,是靠导航打坐标。
2003年伊拉克战争,美军的68%精确打击武器都依靠卫星系统进行目标锁定和指令传输。全球鹰无人机在1万米高空巡航,对地面目标实施持续追踪,火力同步调度指挥。
美军当时启用了超过70颗军用卫星,构成一张实时监控、即时打击的“天基作战网”。
这一场战争之后,中国军方彻底意识到:天上的信息节点一旦被他国垄断,地面的战场就成了“无自主空间”。
每一次数据传输,都是把坐标交到别人手里;每一次信号中断,都会让一整支部队“临时失明”。
2000年,中国成功发射北斗一号实验卫星,实现了国内区域导航能力。2012年12月,北斗系统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升空,标志中国进入全球导航时代。
北斗系统覆盖全球,已拥有超过30颗卫星构成的全天候、全天时全球定位系统。
这套系统支撑的不只是国防通信,还包括应急救援、交通调度、智慧城市、能源调控等上百种应用。
2021年,中国军网直接表述:“没有太空安全,谈不上国家安全。”
太空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权工具”。谁能自主掌握轨道、频段、节点,谁就能在地面世界拥有话语权和稳定感。
制天权,不是“打太空战”,是打现代安全的地基。因此,每一次火箭升空,每一颗卫星入轨,都是国家安全系统加的一颗“螺丝钉”。
一张网撒天下,“星链”下的博弈
2020年,卫星互联网被正式纳入“新基建”战略框架,成为中国国家级基础工程。
2021年4月26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承担全国低轨宽带卫星系统布局任务。
这一动作背后有直接对手。2019年起,美国SpaceX开始部署“星链”计划,目标是发射42000颗低轨卫星,构建全球范围内的高速互联网覆盖网。
星链项目的覆盖范围不仅用于通信服务,还能直接与军用系统对接,实现战场态势实时回传、导弹指引、无人机操控等功能。
2022年俄乌冲突中,乌方使用星链系统维持前线通信,支撑无人系统作战能力,成为全球首次实战部署低轨卫星网络。
这一幕震动全球。中国必须抢占这个窗口期。
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具备自主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能力,核心单位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银河航天、卫星互联网研究院等。
多份政策文件显示,中国的卫星互联网系统预计由“百颗以上低轨通信卫星”组成,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覆盖能力。
不仅是“有通信”,还要“有系统”。
卫星互联网连接的不只是手机、电脑,是智慧城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物联网终端等海量设备。
2022年11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提出,要系统推进北斗产业化和卫星遥感能力建设,将其作为数字中国基础设施。
2024年5月,中国发布《关于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指出卫星遥感将成为“城市治理的基础设施”之一,直接参与“智慧应急、智慧电网、智慧物流”等场景调度。
谁先打通天上的网络,谁就先拥有陆地的感知与调度能力。
卫星互联网的本质,是一个高空层级的国家控制平台。中国拼命建这张网,是在构建数字主权的安全防线。
太空不是乌托邦,是抢得越快越值钱
太空轨道、频率、天体资源都不是无限的,它们有先占原则,有注册制度,有国际争抢。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打响全球太空竞赛起点。几十年后,轨道资源已被瓜分得七七八八。从低轨LEO(200-2000公里)到中轨MEO(2000-35786公里)再到高轨GEO(35786公里同步轨道),能抢的都已被列入登记系统。
资料指出,太空资源“先到先得”,谁先上报、谁先部署、谁先发射,谁就拥有“优先主张权”。
目前全球卫星资源分配中,美方持有超过50%的频段和轨道点,欧盟与俄方则争取剩余空间,中国曾因发射时间滞后,部分轨道点无法申请成功。
太空还有矿产资源。
2023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巍在“空间科学与试验学术交流会”上正式提出“天工开物”计划。
该计划为中国首次提出的全太阳系资源开发战略规划,目标是到2100年前建立覆盖月球、火星、小行星、木卫等地的资源采集、加工与运输体系。
该规划分四个阶段推进:2035年建立地月资源开发能力;2050年延伸至近地小天体;2075年拓展至火星与主带小行星;2100年实现全太阳系资源开发网络。
目前中国已完成“嫦娥”系列探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祝融号”火星巡视、“鹊桥”中继星等多项深空工程部署,具备深空探测系统布局能力。
资源就在太空,但机会只留给先动手的人。无论是轨道使用权、月球背面探测点,还是行星着陆优先权,都建立在时间和实力之上。
中国今天拼太空,不是“卷热度”,是为明天留出话语权。
太空不是乌托邦,是新资源、新规则、新博弈的集合场。
参考资料:
中国航天:星空浩瀚 探索不止.求是网.2024-07-16
太空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6-16
“天工开物”计划.百度百科
太空制高点“高”在哪里.解放军报
太空关键资源争夺战:留给中国追赶的时间只剩10年.前瞻经济学人.2022-08-17
重磅!2025年中国及31省市卫星应用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推进航天产业发展 扩展卫星应用领域及深度”.前瞻产业研究院.2025-05-16
“十四五”收官之年:政策引领航天航空新发展.新浪财经.2025-07-08
时代不负追梦人 | 梦圆“天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发展历程和建设成就综述(一).中国载人航天.2023-03-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