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火星,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它那片荒凉的红色大地和稀薄的大气。可实际上,火星真正的秘密,深藏在地表之下。
2025年9月3日,中国科学家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宣布:火星和地球一样,内里藏着一颗坚硬的“心”,固态内核。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确认了固态内核的存在。
过去几十年,人类的火星探测大多盯着“面子工程”,大气、地貌、火山、极地冰帽。但火星的“里子”,它的内部结构,却一直是谜。
直到2018年,美国NASA发射的“洞察号”探测器在火星埃律西昂平原成功着陆,才让人类有机会给火星做一次“体检”。
洞察号带去的“火震仪”,其实就是火星版的地震仪。它的任务,就是捕捉火星内部的震动信号,火震。
哪怕火星板块运动非常微弱,火星依然会因为冷却收缩,不时“咕咚”一下,产生微弱的震动。2019年2月,火震仪正式开始记录数据,截至2022年底,累计记录到1300多次火震。
地震学家早就发现,地震波穿越地球不同层级时,传播速度和路线都会变化,从地震波的“走向”和“速度”里,能反推出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核就是1936年靠地震波首次推测出来的。
火星虽然只有一台火震仪,但中国团队创新地用“虚拟阵列”法,把多个火震事件的数据时间对齐和叠加,大大提高了信噪比,相当于用“拼图”拼出了火星心脏的轮廓。
团队分析了23个高信噪比的火震,利用震波在火星核幔边界、火星表面、甚至火星内部的反射,捕捉到了关键的PKKP、PKPPKP等波形。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数据中发现了PKiKP波的直接证据,这正是穿过火星内核、又从内外核边界反弹出来的震波。这一信号,和地球上判断有无内核的“金标准”完全一致。
他们还发现,这些震波的到达时间比传统“火星只有液态核”模型预测的要提前50-200秒。震波在固体中跑得更快,提前到达意味着火星核内部比外层更坚硬,存在明显的固态内核。
火星的“心”,比我们想象中更复杂
最新数据,火星内核半径约600千米,只占火星半径的1/5,和地球的内核/外核比例非常相似。对比此前2021年苏黎世研究团队的数据,火星核半径约1830千米,内核只是最中心那一小层。
火星的内核不是纯铁镍,而是富含氢元素的结晶铁镍合金。具体来说,可能包含12%-16%的硫,6.7%-9%的氧,还有不超过3.8%的碳。
这种“轻盈”的内核结构,不仅解释了火星早期曾有磁场、后来磁场消失的过程,也为我们理解地球和火星的分化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为什么火星有固态内核意义重大?
行星“发电机”谜题
地球的全球磁场,靠内外核的流体运动“发电”。火星早期也有磁场,但如今全球磁场已消失。内核的发现,为火星磁场从活跃到沉寂提供了直接的物理证据。
类地行星演化对比
火星和地球、月球的内部结构差异,能帮助科学家理解不同星球形成和冷却进程,为寻找适宜生命的星球提供线索。
为未来探火、探月指明方向
这项研究首次把地震学虚拟阵列方法用在火星,为今后月球、火星等天体的深部探测提供了新思路。随着中国“天问三号”、美国火星采样等任务推进,地震学或许会成为下一轮深空探测的“主角”。
火星的表面依旧荒凉,但它的“心”比我们想象中更坚硬、更复杂。中国科学家的这项突破,意味着人类正式迈入了“外星地震学时代”,不仅能看火星的脸,还能摸到它的“心跳”。
未来,随着更多探测器登陆火星、月球,科学家们或许能拼出更多星球的内部蓝图。
对比地球、月球、火星的“心脏结构”,我们或许能更接近那个终极问题,地球为何独特?生命为何只在这里出现?宇宙中是否还有另一个“有心”的星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