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线下充值相当普遍。
人们在线下报亭、小卖部柜台前,掏出十块二十块现金为手机「续命」的场景屡见不鲜。
随着网络支付的崛起,充值方式完成了从实体卡券到动动手指的华丽转身。
微信、支付宝一键到账,水电燃气生活缴费无缝整合。
不得不说,平台提供的小额充值服务,一度成为数字生活中最不起眼却最安心的存在。
然而有的同学可能注意到了,这份便利正在悄然缩水。
小额充值下架
细心的用户可能会发现,如今点微信或支付宝话费充值页面,发生了一些变化。
那就是曾经熟悉的 10 元、20 元小额选项消失了!
最低门槛普遍跃升至 50 元,部分地区微信甚至需 100 元起充。
不止支付巨头,在拼多多、淘宝、美团等平台上,话费充值同样默契地筑起了 50 元高墙。
京东、抖音门槛则更高,非百元订单不予受理。
小额充值,这个移动互联时代的普惠符号,正在各大平台集体「隐身」。
(图源微信,下同)
事实上,小额充值选项的消失并非突发,而是早有预兆。
早在去年,中国移动在河南、湖南、浙江等多省份悄然暂停了 30 元及以下面额的线上充值服务。
彼时,中国移动总部工作人员解释称,因为总部没有跟支付宝和微信平台达成协议。
由于合同到期,导致上述地区 30 元以下充值金额下架。
而当质疑声浪涌向运营商与互联网平台时,一场「踢皮球」大戏上演了。
多个第三方充值平台回应称,充值面额是由三大运营商设置的。
微信客服甚至建议用户「联系对应运营商客服咨询」。
而运营商方面的回应则各不相同。
比如联通客服表示,平台充值限制非联通所为,是「平台接入方式的差异」。
移动客服解释,与平台小额充值合约到期,所以有 50 元最低限额。
电信客服则称,充值面额选择权在平台,充值金额都是各平台设置的。
这种互相推诿的态度,让消费者感到无奈。
背后原因
当然,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
对运营商和支付平台而言,一笔 10 元与一笔 100 元充值,支付通道成本(如银行手续费、清算费)相差无几。
当用户频繁进行小额交易,聚合这些零散支付产生的固定成本便成为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在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全额上交客户备付金、取消利息收入后,平台躺着赚「沉淀资金」利息的日子也结束了。
(图源社交平台)
同时随着流量增长放缓,精细化运营成为重点,低客单价、低利润的小额充值逐渐失去战略价值。
提高门槛变相引导用户向大额充值转化,成为提升平台交易额(GMV)与客单价最直接策略。
此外,运营商对自有渠道(官网、官方App、小程序)的扶持意图日益明显。
当用户因小额充值需求回流至运营商官方 App,不仅能提升官方渠道活跃度,更能为运营商自有生态创造机会。
刚需仍在
小额充值虽在主流平台退潮,但用户需求并未消失。
前面说到,官方渠道仍为小额需求敞开大门。
三大运营商官方 App(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营业厅」、「中国联通」)均保留自定义金额充值入口。
最低 0.01 元起充,如移动支持 0.01 元充,电信联通多为 1 元起。
(图源中国电信 App)
此外,部分运营商在微信/支付宝内运营的官方小程序(非第三方服务入口)也可能保留小额选项。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需仔细辨别是否为运营商直营。
最后,部分银行(如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的手机银行 App 也内嵌了话费充值功能。
一般来说,部分银行 App 内仍支持自定义小额充值,可作为补充方案。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呢?
欢迎评论区交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