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正以艺术之名铺展——从国家级展演的精品荟萃到地方院团的特色创作,从舞台上的深情演绎到“云端”里的广泛传播,文艺工作者用多元形式唤醒集体记忆,让每一位观众在光影与声浪中,触摸历史的温度、汲取前行的力量。
杂技剧《先声》剧照 沈阳杂技演艺集团供图
各类展演
搭建多元舞台,奏响历史强音
如果说历史是厚重的教科书,文艺展演便是书页中的生动注脚。无论是国家级平台的高水准呈现,还是地方舞台的特色表达,抑或是专业院团的集体致敬,都以丰富的艺术形式打开了回望抗战岁月的窗口,让沉睡的记忆在不同舞台上苏醒、绽放。
国家级展演彰显精品力量。2025年8月至10月,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央宣传部文艺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承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在北京举办。此次展演汇聚19个省区市文艺单位带来的22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对当地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有中西艺术碰撞的创新表达,兼具艺术性与历史传承。绝大多数作品历经岁月沉淀,多次在全国性舞台绽放光彩,更经国家级艺术评奖检验。
省级展演凸显地域特色。当北京的展演奏响序曲,各地的纪念活动也循着历史脉络次第展开,将地域文化与抗战记忆巧妙融合。
在福建,歌仔戏《烽火侨魂》用闽南乡音讲述侨胞为国赴难的故事;高甲戏《莫耶·延安颂》以传统唱腔再现革命者的赤诚;越剧《万婴之母》、京剧《红灯记》在不同剧种的演绎中传递相同的家国情怀。这场省级展演并非孤立的舞台呈现,更与“周末戏相逢”福建优质文化文艺资源直达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文艺倡廉”福建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活动相连,让红色艺术浸润基层。
在河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舞台上,话剧《孤村》还原中原大地的抗战烽火,豫剧《马本斋》唱出英雄气概……13部作品在一个月里献上15场演出,勾勒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历程。
山西,这片曾见证八路军浴血奋战的土地,将抗战记忆融入本土艺术。8月14日,山西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正式启幕,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四大梆子齐鸣,似在诉说三晋大地的烽火岁月;话剧的深沉、舞蹈史诗的壮阔、音乐剧的灵动、民族歌剧的深情、交响合唱的雄浑交织,20场演出如同一条流动的历史长河,带观众重温抗战的峥嵘之路。
河北石家庄裴艳玲大戏院的舞台上,京剧《小兵张嘎》为河北省的主题展演拉开序幕。由河北省委宣传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此次活动,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从全省遴选10部佳作,打开河北大地的抗战记忆宝库。
艺术院团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中坚力量,它们以多年的创作积淀为基石,推出系列展演,让抗战精神在舞台上焕发时代光芒。
中国国家话剧院以8部重磅作品绘就“烽火岁月图鉴”:《铁流东进》再现战士们的铁血丹心,《红色的起点》追溯革命初心,《抗战中的文艺》讲述文艺工作者的家国担当……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反法西斯题材及红色题材系列演出,不仅是向中华民族在浴血奋战中取得的伟大胜利致以崇高敬意,更是中国国家话剧院诸多艺术家通过艺术创造力回应时代之声、表现文化责任的集中彰显。”
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下,多元艺术形式共同编织着纪念的经纬。民族歌剧《红高粱》里,高粱地的怒火燃烧着民族气节;新版舞剧《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的身影展现着不屈意志;歌剧电影《长征》让红色征程在银幕上延续;和平强音·系列音乐会的旋律激荡着坚定的信念。此外,主题艺术教育活动、展览同步开展,让观众在看、听、感中,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抗战精神融入血脉。
主题创作
深挖历史细节,传递精神力量
文艺工作者如同历史的考古者,深入挖掘抗战岁月里被忽略的人物、被尘封的事件、被珍藏的情感,以音乐、戏剧、歌曲为载体,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拆解为细腻的艺术表达,让每一个角色、每一段旋律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纽带。
国家艺术院团推出舞台艺术精品。9月18日,国家京剧院现代京剧《北国红菇娘》在北京人民剧场复排首演。这部创排于1995年、改编自“八女投江”历史事件的作品,由国家京剧院青年主创团队接过传承的接力棒,时隔30年再度将其搬上舞台。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表示,青年演员在演绎英雄故事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更将革命先辈的精神内化于心,当他们在舞台上绽放时,便是青春力量对先烈的深情致敬。
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的《胜利之光》民族管弦乐音乐会,让历史场景在旋律中浮沉。9月18日,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同样的旋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响起,更添一份沉重与坚定。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创作团队正为原创音乐剧《四十天》倾注心血,这部作品将目光聚焦于爱国实业家卢作孚。1938年,他指挥“宜昌大撤退”,用商船守护了中华工业命脉。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该剧总制作人张蕾说:“我们希望以音乐剧的形式再现卢作孚‘以商救国’的传奇,让‘实业报国、守望相助’的精神穿透时空,激荡当代观众的心灵。”
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则用时而激昂、时而深沉的歌声,诉说跨越近一个世纪的记忆。《韵声激荡——中央歌剧院声乐专场音乐会》上,14首作品串联起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奋斗历程。9月13日,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在音乐总监、首席指挥杨洋的执棒下奏响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当最后一段旋律响起,乐团成员全体起立,以站立的姿态演绎胜利的曙光。这一刻,音符仿佛化作丰碑,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刻进观众心中。
9月3日,中央民族乐团的《和平颂》音乐会在安徽合肥大剧院奏响。本场音乐会由乐团外籍客座指挥维切斯拉夫·瓦列耶夫执棒、中央民族乐团胡琴演奏家金玥担任首席、钢琴家林东方协奏,共同奏响跨越国界的和平之音。
各地院团也纷纷立足自身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创作。9月17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新排反战剧目《屠夫》首轮演出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落幕。作品以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为背景,讲述肉铺老板伯克勒一家被卷入政治漩涡的故事,在笑泪交织中揭露战争造成的人性的扭曲。
9月1日,吉林长春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平颂》交响音乐会。交响组曲《抗联颂》再现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不屈历程,展现了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钢琴协奏曲《黄河》更将气氛推向高潮,雄浑的旋律如同黄河奔腾,谱写了中华儿女不惧强敌、英勇战斗的壮阔史诗。
《抗战中的文艺》剧照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创新方式
打破边界限制,扩大传播范围
在数字化时代,纪念活动不再局限于线下舞台,线上演播打破地域阻隔,让红色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
线上演播拓宽传播边界。众多纪念展演通过网络平台同步直播,让无法亲临现场的观众“云端”赴约。上海交响乐团携手回声节日合唱团,奏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音乐会。上海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上,观众沉浸在旋律中;屏幕另一端,数万网友通过音乐平台、视频网站观看,评论区里满是感动:“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力量,这是对历史最好的致敬!”
群众深度参与增强传承活力。正值金秋开学季,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与北京市中小学校联合开展“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民族精神”观演活动,以观看红色题材儿童剧《送不出去的情报》作为“开学第一课”,让孩子们在艺术熏陶中重温烽火岁月。导演毛尔南对这部剧有着特殊的期待:“以往的抗战题材儿童剧,多聚焦于英雄的壮举。而这部剧想展现的,是战争中的孩子本真的一面——即使在烽火中,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童趣与天真。”这一视角使剧本更贴近小观众的心灵,也让孩子们明白:英雄不仅有坚毅的一面,也有温暖的底色;抗战精神不仅是英勇无畏,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
从展演的多元呈现,到主题创作的细腻表达,再到创新方式的广泛传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以艺术为纽带,将历史与当下紧紧相连。当观众在剧场里为剧情落泪、在“云端”为旋律点赞、在互动中感悟精神时,抗战精神便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融入血脉的力量。(记者 刘 淼)
关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手机报(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游资讯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晓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