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有人把家安在崖壁底下,一住就是五年。你别以为是啥原始荒野求生,这里可是洗衣机冰箱电视机微波炉样样不缺,每月花几百块就够活,还吸引了一堆人专门跑来参观体验。这事儿就发生在四川自贡的山村里,主角是35岁的闵亨才,一个把崖洞改造成"精装房"的“怪人”。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崖洞"家"比不少出租屋还齐全。红砖墙隔出了卧室、厨房和客厅,崖壁当天然天花板,窗户还特意砌成太阳、月亮和星星的造型,门口上方挂着"黑洞"和"独善其身"的字牌,透着股又酷又佛系的劲儿。最绝的是冬暖夏凉,外面四十度高温时,洞里才二十七度,冬天外面结冰,里面还能保持十五度左右,比装了空调还舒服 。
一开始闵亨才用的太阳能,后来干脆接了水电,煤气罐也安排上了。洗衣机转起来的时候,崖壁仿佛都跟着轻微共颤;冰箱里冻着饮料,微波炉热着饭菜,晚上还能躺在沙发上看会儿电视。这哪里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隐居啊,这分明是把现代生活搬进了山洞,省了房租和物业费,远离纷扰与嘈杂,过上的桃园生活啊。他自己说每月就花三五百在吃饭上,做自媒体和接待体验的粉丝能挣点零花钱,刚好够糊口 。
为啥要住这儿?说起来全是生活的无奈。闵亨才十几岁就外出打工,在北京上海跑过网约车,也试着创过业,最多时一个月能挣上万块。可后来碰数字货币亏了本,银行贷款还不上,一下欠了35万。家里原来的房子也被哥哥生意失败拿去抵债了,没地方去的他,五年前索性回村把这老辈人住过的崖洞收拾出来当了家 。
村里人看他的眼神可复杂了。刚开始有人背后嘀咕:"年纪轻轻不出去挣钱,躲山里算啥本事?"也有人打赌:"他撑不了多久,钱花完就得滚出去找活儿。"可看着他把山洞越改越像样,议论又变了调。有人羡慕:"冬暖夏凉的,不用交房租,倒也安逸。"也有人操心:"万一石头掉下来咋办?命比啥都重要啊" 。
网上的讨论更是炸开了锅,网友们吵得不可开交。支持的人觉得这才是人间清醒:"欠着债与其被催收逼死,不如换种活法,每月几百块能活下去就不错了。"有人拿自己对比:"我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他这无债一身轻(除了那35万)的日子,看着真解压。"不少年轻人共鸣:"这哪是隐居,是低成本抗风险生存模板啊"。
质疑的声音也挺尖锐。有人骂他逃避现实:"三十多岁正是奋斗的时候,躲山洞里当鸵鸟,债务不用还了?"还有人酸溜溜地说:"这算哪门子隐居,有水电有网络,分明是蹭流量作秀。"更有人较真:"集体林地能随便使用吗?这算不算占小便宜"。
最有意思的是各种调侃。有人说:"现代陶渊明人设崩塌,居然用微波炉热饭,差评!"有人总结:"标准配置是崖壁天花板+红砖隔断+家电三件套,这隐居也太不纯粹了。"还有人操心起细节:"洗澡水够热吗?WiFi信号强不强?蚊子多不多" 。
当然也少不了担心安全的网友:"下雨会不会塌方?山里有蛇虫吗?真出事儿救护车进得来吗?"有人翻出新闻说:"村里干部隔三差五就得去看崖壁有没有裂缝,这心操得比他自己还多" 。
说起来这事儿确实挺特殊。村里干部说这片是集体林地,没种苗木,闵亨才又是本村人,村民小组也同意了,没破坏树林子,算不上违规。镇上和国土所的人来了好几次,查来查去发现没相关规定能管这事儿,只能天天劝他搬家,可他就是不挪窝 。就这么着,他成了法律管不着、干部劝不动的"崖洞钉子户"。
更有意思的是,他在网上分享洞居日常,攒了七八万粉丝,已有二十多个外省人专程来体验,最长的住了九个多月。有对小夫妻从成都来,一住就是半年,说这里空气好又安静,不用应付人际关系,简直是理想生活 。看来想逃离内卷的人,真不少。
其实细想这事儿挺耐人寻味。闵亨才的选择戳中了当下很多人的痛点:一边是高压高成本的城市生活,一边是低物欲的简单日子;一边是"必须奋斗买房"的传统观念,一边是"怎么舒服怎么活"的新想法。争议的背后,不过是大家对"好生活"的定义不一样罢了。
当然,安全问题确实得操心,毕竟住在崖底下不是闹着玩的。但更值得琢磨的是,为啥这种"洞居生活"能火?或许是太多人被房贷、车贷、人情债压得喘不过气,才会觉得每月花几百块住山洞的日子,竟然有了吸引力。法规空白需要填补,安全隐患需要关注,但对闵亨才来说,这或许就是他在困境里找到的活路。生活这道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不害人不违法,自己觉得舒服,或许就够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