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和父母之间的消费观念差异,越来越大了。学生走在社会前端,而家长已经被留在了旧时光里。
我们经常能听到,因为花钱方式不同闹出矛盾的事情。最近有个北大博士的消费情况就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总有家长说,我家孩子要是考上清华北大,干什么都行,别说花点钱了,祖坟都能给挪了,但真到了这个时候,也许就不一样了。
北大博士一顿饭30块,被老母亲吐槽,公开花销后网友表示十分理解
事情起因很简单,一位在北大学读博士的同学,一顿晚饭吃了30块钱,结果被父母吐槽太奢侈。
可能有人觉得30块钱吃顿饭在北京这种地方再正常不过了,但仔细了解完具体情况后,不少网友竟然也表示能理解父母的心情。
原来这位博士同学的晚餐内容包括一整条红烧鱼、一份芹菜炒鸡腿、一份清炒菜心,加上一两米饭,这些加起来是17块钱。
其实这个价格在北京、尤其是在享受餐补的北大校园里算是很实惠的了。但问题是他还额外加了一份水果捞和一瓶酸奶,一顿晚饭的总花费就达到了30元。
而且这还只是晚饭,他中午吃的红烧排骨、丝瓜炒鸡蛋等其他菜品,加起来也要27元,再加上早饭,一天光吃饭就要花费60多元。
这还不算完,这位博士同学每周还会出去改善生活,再加上其他消费,一个月的生活费高达2000多元。
更让父母难以接受的是,他在北京的生活相当丰富多彩:有空的时候会去鸟巢看演唱会,门票贵的要1000多元,便宜的也要六七百。
平时还会看电影、看话剧,甚至还有去录音棚录歌的爱好。更让人惊讶的是,他还报名了瑜伽培训,一次就花了1万多元。
在电子产品方面也是追求高端,电脑1万多元,相机1万多元,鞋子、手机都要买大牌的。而相比之下,他的父母自己用的只是3000块钱的手机。
这种情况让父母感到十分焦虑,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心颤”。按理说能读到北大博士,应该已经是很懂事、很会规划生活的人了,不应该出现乱花钱的情况,但现实却让人意外。
虽然北大和清华的餐补政策让校园内的饮食消费相对优惠,但其他方面的开销确实不小。这件事之所以引发网友共鸣,是因为大家都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学历高,不代表道德水平高
家长供孩子读书直到博士阶段,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学费、生活费基本上都是由父母承担。
如果孩子读到三十多岁还需要父母全权负责生活开支,却如此“随意”地提升自我,确实会让普通家庭感到压力山大。
一个成年人尤其是读到博士阶段的人,仍然完全依赖父母提供生活费,那么在消费时确实应该更多考虑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学会量入为出。
父母愿意付出是出于爱,但作为子女也应该体谅父母的不易,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自立的问题,尝试通过奖学金、助教或兼职等方式减轻家庭负担。
其实这件事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双方加强沟通,父母理解当代大城市高学历年轻人的生活成本和消费方式,孩子也要体谅父母的担忧和付出。
找到一个既能保证生活质量又不让父母过度担忧的平衡点。毕竟读到博士阶段,也应该逐渐培养起财务自理能力,为完全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总的来说,这个北大博士的消费情况引发了一场关于代际消费观念差异的有趣讨论,无论学历多高,懂得感恩和体谅始终是最珍贵的品质。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