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因俄乌分歧,导致停火提案陷入停滞?为何G7峰会始终无法让乌克兰、北约与俄罗斯代表同场对话?
英国学者易思在香山论坛上,用中文直言 “中国真的很棒”,这份认可背后,是中国外交的智慧。
而西方一边无端质疑中国的中立性,一边又派代表积极参与香山论坛,这种矛盾行为其实就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召开
据观察者网报道,2025年9月18日,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与国际秩序” 平行会议上,英国皇家东西方战略研究所主席易思公开用中文表示,“没有一个论坛可以像香山论坛一样安排乌克兰人、北约的人和俄罗斯人一块开会,中国真的很棒”。
而易思对这场对话的重视,藏着家族记忆的烙印。
他的曾祖父曾是法国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成员,当年参与过刺杀希特勒的秘密行动;祖母则因二战战乱从欧洲迁居加拿大,晚年常跟他念叨和平来之不易。
或许正是这份对战争创伤的切身感知,让易思格外在意香山论坛的 “包容性”——
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乌克兰、俄罗斯以及北约各自的代表,不仅能坐在一块儿开会,还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各方都得认真听,而不是忙着打断,这真的很难得。
易思接受央视采访画面
还记得去年的香山论坛上,中方组织的一场名为“欧洲安全走向”的平行分组会议,罕见聚集了来自俄乌冲突各方的代表:
有俄罗斯的“五朝元老”、目前仍是普京团队关键智囊的资深战略家谢尔盖・卡拉加诺夫,还有乌克兰前第一副外长亚历山大・查理,以及当时北约国际秘书处的官员瓦莫什,他们的座位相邻,各自围绕欧洲安全走向的议题发表观点。
而今年,熟悉的一幕再次在北京香山论坛期间上演。不仅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代表来了,就连正在冲突中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代表,也同时出现在了北京。
可见,中方提供的平台,能够让各方坦诚的表达本国的安全关切。
这种 “对话可能”,恰恰是当下多数国际平台缺失的。
去年香山论坛上,俄乌代表就曾相邻而坐
翻开联合国安理会近年的记录,仅2024年就有好几份关于俄乌冲突的停火提案,因俄、乌(或其盟友)的否决而搁浅;
今年6月的G7峰会更像是 “对俄批斗会”,参会的欧洲国家呼吁对俄新增制裁,却丝毫没有考虑到乌克兰的战后重建需求。
可以说,这些平台要么 “选边站”,要么 “装样子”,唯独香山论坛走出了不一样的路 ——它的 “一轨半” 机制让官方代表与学者身份可以灵活切换。
比如普京的侄女茨维列娃,既能以俄罗斯官方代表身份传递立场,也能以学者身份参与 “政治解决局部冲突” 的分组讨论;
中国作为主办方,从不预设议程,而是给俄、乌、北约三方嘉宾,平等的发言时间,甚至会特意安排 “茶歇交流环节”,让原本剑拔弩张的各方,有机会缓和下来。
今年香山论坛,普京团队关键智囊谢尔盖・卡拉加诺夫再次到场
更有意思的是西方世界的 “矛盾反应”。美国虽然没派高级别官员参会,却特意让前国防部官员施灿德,以“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的学者身份到场,全程记录部分代表的一些发言。
这种 “一边质疑,一边紧盯” 的态度,根源其实很简单:
一方面,西方担心中国主导的香山论坛,会稀释自己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话语权。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法忽视这个平台的影响力。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800多人的参会规模,让这里成为传递立场、获取信息的重要窗口。
尤其是对乌克兰而言,香山论坛是少数能让他们直接向俄传递“和谈底线”的渠道,总不能真的把路全堵死。
1800多位嘉宾出席香山论坛
而中国在其中的 “平衡术” 也值得琢磨,香山论坛会专门将 “大国安全博弈” 与 “中小国安全诉求” 议题并置。
比如在“大国关系走向” 的讨论后,紧接着又会安排 “全球安全治理与拉美地区安全” 议题,让西方不得不正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从G7峰会等一些西方主导的会议陷入 “偏科”,再到香山论坛上俄乌代表的 “吵而不破”。
或许正是这种愿意说话的氛围,让中国能做到其他国家做不到的事。
本届论坛主题为“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
毕竟,和平或许不是 “所有人都同意” 的结果,却是 “所有人都愿意坐下来谈” 的开始,这大概就是易思口中 “中国很棒” 的真正含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