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郑州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携程旅行网运营主体进行行政约谈。原因是该平台存在通过服务协议、交易规则和技术手段,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交易及价格进行不合理限制,违反了《电子商务法》和《网络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市场监管局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合同条款修订、调价工具优化等整改任务,并强调要杜绝“强制开通、无法退出”的情况。
![]()
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旅行服务平台,携程长期占据着行业头部位置。根据最新财报,2025年第二季度,携程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48亿元,同比增长16%;净利润人民币49亿元,同比增长26.43%;非GAAP摊薄每股收益为人民币7.20元(约合1.01美元)。换算下来,其净利率接近33.1% 。在互联网企业里,这个数字堪称“暴利级别”。
![]()
一个问题随之浮现:携程的钱,究竟赚自哪里?
有业内人士直言,OTA行业的利润来源,一部分是用户预订带来的服务费,另一部分则来自对供应商的议价权。《财经》杂志曾在报道中指出,携程对酒店和旅游供应商收取的佣金比例,长期高于国际水平,部分热门城市甚至能达到20%以上。而在机票领域,平台通过打包“附加产品”、收取渠道费来提高盈利空间。这种模式,被不少供应商吐槽为“高抽佣、强规则”,甚至有酒店经营者称:“不接携程,生意做不下去;接了携程,利润被掏空。”
此次郑州监管的表述,点中了问题核心——平台利用技术和规则,对商户的自主定价和交易形成了实质性约束。换句话说,在用户看不到的后台,价格并非完全由市场决定,而是被平台的算法、排序和协议“操盘”。
资本市场对携程的盈利能力当然喜闻乐见。过去两年,旅游市场强劲复苏,携程的市值重新站上4000亿港元大关。投资者追捧的,正是其强大的议价能力和稳定的现金流。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高净利率背后的代价是谁在承担?是无法摆脱平台的中小酒店、旅行社,还是最终被转嫁成本的消费者?
监管部门显然不愿看到平台把“高利润”建立在扭曲市场秩序之上。本次约谈明确要求携程“彻底整改不合理限制,重塑以用户和商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这释放出一个信号:监管正在关注OTA平台是否滥用优势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