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光伏产业链正经历新的变局。
印度,这个曾高度依赖进口的市场,正在用一套步步收紧的政策,织起属于自己的“贸易防护网”。
日前,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MNRE)发布修正案草案,提议将太阳能硅片纳入ALMM(强制采购清单),并单独设立ALMM List-III,计划于2028年6月1日正式生效。根据草案要求,List-III的实施前提是至少有3家独立的硅片制造企业投入运营,且总产能不低于15GW。
从组件(List-I)、电池(List-II)到如今的硅片(List-III),印度正逐步将光伏全产业链纳入本土化监管体系。特别是作为上游关键环节的硅片,其被纳入清单不仅是监管范围的延伸,更是对全球光伏供应链的一次“再分割”。
这场愈演愈烈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或将悄然改写全球光伏产业的竞争版图。
01
从引进到封锁
印度光伏“准入门槛”的步步收紧
在全球光伏产业链高度融合的当下,印度却选择了一条“逆全球化”的道路。
所谓ALMM认证制度(Approved List of Models & Manufacturers),其实就是印度版的“准入门槛”。它与印度政府大力推动制造业本土化、同时确保光伏项目质量的政策目标密切相关。
这一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8年。当时,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MNRE)首次提出ALMM政策,初衷是通过强制清单约束,倒逼企业提升产能和技术,从而逐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2019年1月,MNRE正式发布 ALMM Order,体系分为两部分:组件(List-I)和电池(List-II)。
随后的几年时间里,印度在政策执行上不断加码:
2021年3月,组件清单(List-I)率先落地,明确规定政府项目必须采购列入清单的本土认证组件。
2024年9月,印度将ALMM扩展到电池领域(List-II),计划自2026年4月起实施。但由于当时电池产能不足,实施日期被推迟到2026年6月。
2025年7月,MNRE终于敲定了首份电池清单(List-II),9家印度本土制造商成功入选,总产能13.067GW。
这份清单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的“出局”。曾经在印度市场份额高达80%以上的中国光伏产品,如今被硬生生挡在了供应链之外。
换句话说,印度通过ALMM一步步完成了从“依赖进口”到“强制本土化”的战略转身。
02
清洁能源大国梦
印度光伏本土化的真实野心
印度推动光伏产业链本土化的背后,不仅仅是产业政策的调整,而是与其宏大的能源战略紧密绑定。
印度早已在全球气候承诺中放下“豪言壮语”:到2030年,要新增500GW清洁能源装机,其中光伏一项就要承担280GW的“硬指标”。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截至2023年6月,印度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仅约70GW,距离目标尚有巨大的鸿沟。为了追赶进度,印度急需在扩大装机规模的同时,减少对海外的依赖,构建属于自己的完整产业链。
然而数据揭示了这种依赖的严重性。2021年至2022年,印度从中国进口光伏产品高达30亿美元,占到其光伏进口的92%。这种过度依赖,让印度始终处于被动。想要要真正实现“能源独立”,唯有通过建立壁垒,倒逼本土企业成长。
事实上,ALMM并不是单打独斗。它与印度的其他贸易保护政策形成合力,如“生产关联激励计划”(PLI)、基本关税(BCD)等,层层叠加,几乎封死了海外产品轻松进入的通道。
2025年7月,印度官方报告称,其非化石燃料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已接近50%(其中光伏高达116GW),提前五年实现了《巴黎协定》中承诺的目标。这一成绩,提升了印度在全球能源舞台上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本土产能的扩张同样惊人。
印度能源部长宣布:印度光伏制造产能已经从2014年的2.3GW一跃增长至如今的100GW以上。这样的扩张速度,足以说明印度在能源独立与产业升级上的坚定决心。
可以说,印度的光伏本土化战略,不仅仅关乎能源安全,更是向全球释放的一个信号:未来的清洁能源版图,印度要有自己的位置,而且要扮演重要角色。
03
印度壁垒加码
中国光伏企业的“困局”与突围
随着ALMM体系进一步扩展,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愈发沉重。根据草案要求,自2028年6月起,受ALMM约束的项目必须使用清单内的硅片、电池和组件,这等于封死了几乎所有外部通道。
数据已经开始反映这种冲击。Infolink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印度约16.73GW,2025年1-6月中国出口至印度的光伏组件总计约8.4GW。趋势已经很清晰了,出口正在被压缩。
虽然目前中国仍然是印度电池板的重要供应国,但随着ALMM管控范围的不断延伸,这种“最后的窗口”同样面临不确定性。换句话说,中国光伏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转变策略,未来可能会被完全“拒之门外”。
更值得关注的是,印度对本土生产的定义也在不断收紧。此前MNRE明确规定,进口硅片将不再被视为“国内生产”,只有使用印度制造的未扩散硅片(俗称“黑色硅片”),基于晶体硅技术的电池才算真正的本土产品。
这一举措无疑加大了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的运营难度,也迫使产业链加速考虑转移和重组。
在压力面前,中国光伏企业并非束手待毙。
头部厂商如隆基、晶科、协鑫、天合等,已经开始探索“技术合作+本地化生产”的路径:一方面与印度本土企业展开联合研发或技术授权,另一方面通过在东南亚布局产能,再以更低的税负和成本优势将产品出口到印度,从而绕过壁垒。
除了市场策略,中国光伏厂商还在强化自身的核心优势。
相比印度本土的产品,中国企业的电池效率普遍更高,领先技术所带来的品质和性能优势,仍是打开市场的重要筹码。而在更大的格局下,多元化的全球市场拓展也已成为必然选择。
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电池片出口额为17.3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出口量为44.4GW,同比增长59.1%。这意味着,即便印度市场日渐收紧,中国光伏依然有能力通过全球化布局,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可以预见,印度的“围墙”还会继续加高,但对中国光伏产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倒逼转型的契机。未来几年,中国企业能否在印度市场找到新的平衡点,同时进一步巩固在全球市场的领先地位,将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04
印度光伏产业的本土化大潮,正在改变全球光伏产业的竞争版图。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如何在压力中转型突围,不仅关乎市场份额,更关乎未来三到五年的全球话语权。
你觉得,中国光伏企业在这场博弈中,是应该“主动出击本地化”,还是“全球多元化分散风险”?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