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牛刀财经 吴玥
在A股家电板块,海信集团的 "双雄业务" 堪称独特样本:一边是海信视像(600060.SH)在全球电视市场的意气风发,持续夯实高端赛道优势。
另一边却是海信家电(000921.SZ)的步履维艰,区间跌幅6.62%、市值蒸发近25亿元——这是海信家电中报发布后的五个交易日内,资本市场给出的直观反馈。
若将时间跨度拉长至"80后"新掌门高玉玲上任至今的近9个月,海信家电A股股价累计跌幅已扩大至约14.5%,公司市值较其上任前蒸发近60亿元。
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增速双双跌至近五年低位,与家电行业整体回暖的态势格格不入。这种"同门不同命"的反差,并非偶然。
当海信视像凭借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构建起坚固护城河时,海信家电却在"规模扩张、高端突破、治理优化"的三重关卡前屡屡遇阻。
在美的、海尔、格力等巨头加速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海信家电的困局,既是企业战略选择的结果,也是家电行业存量竞争时代的典型缩影。
空调 "压舱石" 失速,增长跑输行业大盘
对家电制造业而言,规模是生存的基石。
它决定了企业在供应链议价、渠道渗透、成本控制上的话语权,更是对抗行业周期的 "缓冲垫"。而海信家电的规模困境,恰恰始于其核心业务 "空调" 的增长失速。
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电实现营收493.4 亿元,同比仅微增1.44%,这一增速不仅是2020年以来中报的最低值,更大幅跑输行业大盘。
(图源:企业公告)
据奥维云网(AVC)数据,同期国内家电市场(不含3C)零售额同比增长 9.2%,其中家用空调零售量、零售额分别增长 15.6%、12.4%,洗衣机、冰箱市场增速也分别达 11.5%、3.5%。
作为海信家电营收占比近50% 的 "压舱石",暖通空调业务上半年营收增速仅4.07%,较2024年同期的7.59%下滑超3个百分点,产品毛利率更是同比下降1.56个百分点,直接拖累了整体盈利水平。
横向对比头部企业,海信家电的差距更为明显。
2025年上半年,美的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5.58%,归母净利润增长25.04%;海尔智家营收、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0.22%、15.59%;即便是此前深陷渠道变革阵痛的格力电器,净利润也实现1.95%的正增长。
反观海信家电,3.01%的净利润增速不仅是近三年中报最低,更不足美的的1/8、海尔的1/5,规模扩张的 "动能不足" 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深究背后原因,无非两点:一是产业红利捕捉能力不足。
2025 年国内 "以旧换新" 政策持续发力,空调、冰箱等大家电换新需求占比超 40%,但海信家电在政策落地的渠道覆盖、补贴申报效率上未能跟上节奏,导致错失部分增量市场。
据渠道调研数据,上半年海信空调在换新渠道的份额仅为8.7%,远低于美的的26.3%和海尔的18.5%。
二是市场份额被挤压。在高端市场被卡萨帝、COLMO分流的同时,海信家电在中低端市场又面临小米、奥克斯等品牌的价格冲击,形成 "两头承压" 的局面。
2025年上半年,海信空调国内零售份额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至11.2%,冰箱、洗衣机份额也分别下滑0.5、0.3个百分点。
规模增速的放缓,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一方面,成本控制难度加大,家电行业的规模效应显著,当产量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时,单位固定成本(如生产线折旧、研发摊销)会随之上升,这也是海信家电空调业务毛利率下滑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渠道话语权减弱,经销商更倾向于代理增长快、利润高的品牌,上半年已有部分三四线城市经销商减少海信家电产品的备货比例,转而增加美的、海尔的库存。
对海信家电而言,若不能尽快扭转空调业务的增长颓势,规模关将成为其突破发展瓶颈的第一道"生死线"。
亮点初显却难破重围,在 "追随者" 与 "破局者" 间徘徊
在规模增长遇阻的同时,海信家电的高端化转型也进展缓慢。
家电行业的竞争早已从 "价格战" 转向 "价值战",高端市场不仅是利润的主要来源,更是品牌技术实力的象征。
但海信家电在这一赛道上,始终未能复制海信视像在高端电视领域的成功,反而陷入 "大而不强、跟跑难领跑" 的困境。
从短期数据看,海信家电的高端化并非毫无亮点。
2025年上半年,其子品牌容声的高端平嵌冰箱毛利率提升2.12个百分点至18.74%。
定位高端的"璀璨套系"自2020年推出以来,已从1个套系5个SKU扩展至3大套系120+SKU,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52%,带动公司高端家电渗透率提升至15%。但将这些数据置于行业坐标系中,差距便一目了然。
首先是毛利水平的差距。海尔旗下高端品牌卡萨帝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高达30%,是容声高端产品的1.6倍;在1.5万元以上的线下高端冰箱市场,卡萨帝以59.2%的份额占据绝对主导,而海信容声的份额不足8%。
空调领域,卡萨帝在2万元以上高端市场的份额达49.2%,海信空调的高端产品份额仅为5.3%。
即便是在海信相对强势的洗衣机市场,卡萨帝在1万元以上线下市场的份额也高达90.4%,海信几乎难以涉足。
其次是研发投入的断层。高端化的核心是技术壁垒,而技术壁垒的构建依赖持续的研发投入。
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电研发投入为16.75亿元,同比仅增长1.88%;同期海尔智家研发投入57.9亿元,同比增长11.73%;美的集团研发增速更是超过14%,研发费用规模是海信家电的4倍以上。
研发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海信家电在高端技术领域缺乏突破性成果。
卡萨帝已推出 "AI 全场景控温""无水洗" 等创新技术,美的COLMO也在 "AI家居互联"上形成差异化优势,而海信家电的高端产品仍以"平嵌""养鲜"等常规功能为主,未能形成独特的技术标签。
最后是品牌价值的弱势。高端市场的竞争,本质是品牌认知的竞争。
根据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4全球电子和家电品牌价值50强榜单》,海信家电所属的"海信"品牌排名第44位,品牌价值仅为卡萨帝的1/5、美的的1/8。
这种品牌弱势不仅体现在终端售价上。同配置的海信高端冰箱比卡萨帝低20%-30%,更体现在消费者心智占领上:调研显示,提及 "高端家电" 时,72%的消费者首先想到卡萨帝、COLMO,仅有 9% 的消费者提及海信璀璨套系。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海信家电的高端化仍停留在"产品层面",未能形成"技术- 产品 - 品牌 - 生态" 的完整闭环。
卡萨帝的成功,不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其围绕 "高端生活方式" 构建的生态体系,从家电互联到定制化服务,再到与高端家装品牌的合作,形成了全方位的品牌溢价支撑。
而海信家电的高端产品,更多是 "单点突破",缺乏生态协同,难以让消费者形成持续的品牌认同。
在AI技术重构家电行业的当下,高端赛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若海信家电不能在研发投入、品牌建设上实现突破,其高端化转型可能沦为 "口号式努力",难以真正摆脱 "追随者" 的定位。
财务掌门的 "理财偏好" 与高负债隐忧
如果说规模和高端是海信家电的"外部挑战",那么公司治理层面的问题,则是其"内生隐忧"。
2024年9月,"80 后"财务背景出身的高玉玲出任海信家电董事长,成为集团干部年轻化的标杆。
这位擅长资本运作的新掌门,上任后并未聚焦主业升级,反而将大量资金投向信托理财,引发市场对其 "重资本、轻实业" 的质疑。
数据显示,2025年6月末,海信家电信托理财规模已达124亿元,较2023年末的68亿元增长82.35%,成为家电行业名副其实的"理财大户"。
大规模理财确实为公司带来了短期收益。
(图源:企业公告)
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电投资收益达5.11亿元,同比增长21.9%,其中定期存款利息1.33亿元,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收益1.19亿元,占公司净利润的比例达24.6%。但这种 "财务收益依赖症",正在埋下多重风险。
第一是主业资源被分流。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主业深耕,而124亿元的理财资金,若投入研发可使研发规模扩大7倍,若投向渠道建设可覆盖近200个三四线城市的换新网点,若用于产能升级可提升空调高端产品的产能30%。
但海信家电却选择将资金投向低风险、低收益的理财领域,反映出公司对主业增长的信心不足,也可能导致主业在关键转型期错失发展机遇。
第二是高负债下的财务风险。与大规模理财形成反差的是,海信家电的负债水平居高不下。
2025年6月末,公司总负债达552.98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3.91%,远高于家用电器行业45.88%的中位值,甚至超过以高负债著称的格力电器(60.12%)。
在利率波动的背景下,高负债意味着高额的财务费用,上半年海信家电财务费用达3.27亿元,同比增长15.3%,若未来利率上行,公司财务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理财 + 高负债" 的组合模式本身就存在逻辑矛盾:公司一边通过借款(负债)获取资金,一边将资金投向低收益的理财,形成 "存贷双高" 的局面。
2025年上半年,海信家电短期借款达128.6亿元,同比增长22.5%,而理财收益仅5.11亿元,若扣除财务费用,实际净收益不足2亿元,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不仅未能提升公司价值,反而可能加剧财务风险。
资本市场对这种治理模式的担忧,已直接反映在股价上。
2025年上半年,在大盘上涨超10%、家电板块上涨8.5%的背景下,海信家电股价下跌12.3%,市值蒸发近25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高玉玲上任近9个月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达14%,市值缩水近60亿元。
投资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公司战略方向的担忧。当一家制造业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资本运作而非主业升级上时,其长期投资价值必然会受到质疑。
历史经验表明,过度依赖理财收益的制造业企业,往往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前某家电企业因沉迷房地产投资导致主业衰退,某机械企业因理财踩雷引发流动性危机,这些案例都警示:制造业的根基在实业,脱离主业的资本运作,最终可能反噬企业自身。
对海信家电而言,如何平衡资本运作与主业发展,如何降低负债水平、聚焦核心能力建设,将是新掌门高玉玲必须解决的治理难题。
结语:海信破局,需回归实业本质
海信家电的困局,并非个例。
在国内家电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海外市场面临贸易壁垒、技术变革加速迭代的当下,不少家电企业都面临 "规模增长见顶、高端突破乏力、治理结构待优化" 的挑战。
但海信家电的特殊性在于,它有一个 "珠玉在前" 的同门海信视像,后者通过聚焦电视主业、深耕Mini LED等高端技术、优化全球化治理,实现了从"中国品牌"到"全球领导者"的跨越。
这意味着,海信家电并非没有破局的路径,关键在于是否能回归实业本质,找准战略方向。
对海信家电而言,破局需要三步:
第一步,重塑规模动能,聚焦空调主业,加大换新渠道布局,通过差异化产品(如针对南方市场的除湿空调、针对北方市场的低温热泵空调)夺回丢失的份额。
第二步,攻坚高端技术,将理财资金向研发倾斜,围绕 AI 互联、低碳节能等核心领域突破,构建 "技术 - 产品 - 生态" 的高端闭环。
第三步,优化治理结构,降低负债水平,减少非主业投资,将管理层精力聚焦于主业升级,重建资本市场信心。
家电行业的竞争,最终是 "长期主义" 的竞争。海信视像的成功,源于其十年如一日对电视技术的深耕;卡萨帝的崛起,得益于海尔对高端品牌的持续投入。
对海信家电而言,若能摆脱短期利益的诱惑,沉下心来夯实主业,或许能在规模、高端、治理中找到破局之道,真正实现与海信视像的 "双轮驱动",而非如今的 "一强一弱"。
2025年是家电行业 "以旧换新" 政策的关键之年,也是AI技术重构行业格局的窗口期。
海信家电能否抓住机遇,交出一份 "价值创造" 的答卷,不仅关乎自身的未来,更将成为家电行业转型的重要观察样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