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北京香山论坛上,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的施灿德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上周的发言——“不寻求与中国冲突,也不寻求政权更迭或扼杀中国”——标志着特朗普政府政策出现了重大转变。这不仅是外交辞令的调整,更像是一次战略信号的释放:美国正在寻找与中国共存的可能性,试图在竞争与摩擦之间找到一条可控的路径。
施灿德强调,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议题不是贸易摩擦,也不是南海争端,而是避免战争。他坦言,如果中美开战,世界将不复存在。这种直白的表述,听起来像危言耸听,却恰恰反映了两国博弈背后的残酷现实:核武器时代的冲突一旦爆发,其代价将是不可想象的。经济谈判和外交接触,其实都是在为大国间的“安全保险”争取时间。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则用另一种视角提醒大家,中美共存的核心在于台湾问题。他指出,特朗普若能在台湾问题上展现支持中国和平统一的态度,无论言辞还是行动,都将极大推动两国实现战略共存。这种逻辑看似简单,却揭示了中美关系的现实困境:口头承诺和实际行动之间往往存在巨大鸿沟。美国一方面宣称不寻求冲突,另一方面却在亚太拉拢盟友、施压中国,这种矛盾信号让中方难以完全放心。
施灿德提出的共存概念,实际上是一种务实策略:共存不等于友好,也不意味着双方可以无忧无虑地合作,而是意识到建立避免军事危机的理解与机制比单纯争议更重要。这包括搁置南海争端、暂缓台湾问题的激烈对抗,以及对贸易与技术摩擦的现实管控。经济谈判让双方认识到,相互制约和共同利益并存,没有人能够单方面压倒对方。特朗普政府若想在经济和安全上实现所谓“共存”,必须承认这一点。
但现实往往比概念复杂得多。吴心伯提醒,美国人擅长强者逻辑,不容易以弱者逻辑行动。我非常赞同吴心伯的观点。美国政府的政策转变,来自于中国的强大,中国越强大越能给中美带来和平。美国向来是“实力为王”,当前,面对中国在贸易、技术甚至稀土领域的坚决策略,美国希望通过盟友施压、强化军事威慑来维持优势。这种双重信号意味着,所谓的“共存”仍面临巨大不确定性。中美元首即将可能会面,地点可能在中国,也可能是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此次会面能否落地,是否能提出明确的战略指向,将成为检验中美共存意愿的关键。
施灿德和吴心伯的对话揭示出一个现实:中美关系已进入“微妙平衡期”。共存意味着双方都承认对方存在,并接受相互制约的事实。但这种制约并非弱者的妥协,而是策略上的互相尊重与防止局势失控。中国在贸易谈判中使用稀土牌,展示了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而美国必须重新评估对华政策的可行性。这提醒世界,中美关系不是传统盟友关系,而是一场复杂的权力博弈,和平共存需要智慧、耐心和战略定力,而非口号和单方面压力。
论坛上的讨论告诉我们一个信号:中美两国都在摸索新的交往方式。施灿德提出的共存不是理想化的和平,而是一种现实主义策略,强调战略稳定与危机防控的重要性;吴心伯的观点则进一步提醒,如果台湾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共存将只是表面文章。历史、地缘和利益让双方不得不认真对待每一次谈判和每一次接触。
可以说,中美共存的议题不仅限于经济和安全,更是大国关系智慧的考验。两国如何在保持竞争的同时,避免冲突升级,避免误判引发危机,将决定未来十年的国际格局。特朗普的政策调整是信号,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行动。和平共存从来不是自动生成,而是双方在战略、外交和政策上的博弈结果。中美如何正确相处,未来的每一次互动都将成为检验智慧与耐心的试金石。
香山论坛的对话让我们看清一个事实:在大国博弈中,言辞和行动往往有差距,口头承诺不等于战略意图。中美共存的关键,是双方能否在台湾、南海以及贸易等敏感议题上找到可控路径,构建危机管理机制,而非单靠口头承诺维持表面和平。世界都在看,这次大国对话是否能让“共存”成为现实,而非仅仅是外交辞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