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舟曲县武坪镇桥子村,宛如一颗被大自然精心雕琢的明珠,镶嵌在沙滩国家森林公园的怀抱之中。这里青山含黛,似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清泉潺潺,如一曲灵动悦耳的乐章,“簪花之路”黄金旅游线蜿蜒穿境,仿佛一条绚丽的丝带,串联起这片大地的希望与梦想。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桥子村依托冷水鱼产业,在党建的引领下,激活了集体经济的活力,绘就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桥子村下辖2个自然村,共153户533人。村党支部53名党员主动扛起发展大旗,以“党支部+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地+文旅融合”模式为核心抓手,精准盘活当地优质山泉水资源,锚定冷水鱼养殖这一特色产业,让“好山水”长出“好产业”。
自2018年起,桥子村累计投入367.4万元发展集体经济,其中150万元专项注入宏顺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家由党员桑小平于2015年领办的合作社,从最初5名社员、238万元注册资金的小团体,逐步发展为占地25亩、拥有1800平方米养殖池与40个高密度循环养殖桶的规模化经营主体,2024年更获评“舟曲县党员创办领办优秀经营主体”。
如今走进养殖基地,山间清泉顺着管道潺潺汇入池中,中华鲟、金鳟在水中灵动穿梭,鳞片在阳光下泛着莹润光泽,“水清鱼肥”的生态画卷,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有了村集体的支持,我们发展底气更足了。”桑小平介绍,近年来合作社持续升级发展,扩建18个标准化流水养殖池,冷水鱼年产量稳定在10吨左右,聘请2名冷水鱼养殖专家驻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2023年引入外资升级养殖设备,2024年建成示范与实训基地。目前养殖的中华鲟、金鳟、虹鳟、三文鱼等品种,因肉质鲜美广受市场青睐,销路持续拓宽。
“现在在合作社打工,每月能挣4000多块,年底还有分红,日子比以前好太多了!”基地工人桑永鑫曾是脱贫户,谈及如今的生活,他满脸笑意。
桥子村始终践行“发展为了群众,成果惠及群众”的理念,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惠民机制,让产业发展的红利实实在在落到村民口袋里。2019年以来,村集体经济分红比例稳定在8%,截至2025年9月,累计实现分红收益37.02万元。宏顺丰合作社通过承接入股资金,年分红14.22万元,直接带动147户脱贫户稳定增收,其中96户靠冷水鱼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
合作社还创新推出“代养惠民”模式,每年为桥子村每户群众免费代养一条鱼,年底统一配送上门,让村民切实感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小确幸”。目前,合作社长期用工18人,农闲时还会吸纳周边村民打零工,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桥子村的“鱼文章”,不止于养殖端,更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探索出一条“养殖 + 文旅”的融合发展新路径。依托“簪花之路”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该村在宏顺丰合作社闲置场地打造“簪花炊烟渔庄”农家乐,将冷水鱼观赏、垂钓体验、特色餐饮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了一站式的旅游体验,也将产业核心从“养鱼卖鱼”升级为“以鱼引客”,让传统养殖产业焕发新生机。
“每到周末、节假日,渔庄都特别热闹,不少游客专门冲着新鲜冷水鱼来打卡尝鲜。”渔庄负责人桑喜芳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自开业以来,渔庄累计接待游客已超800人次,那一间间热闹的包间、一张张满足的笑脸,成为了渔庄发展的最好见证。这种“产业 + 文旅”的模式,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业态,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旅游体验,更显著提升了冷水鱼产业的附加值,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桥子村在党建引领下,以冷水鱼产业为纽带,串联起集体经济、村民增收与文旅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这条道路,如同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桥子村美好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