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上侵略中国的国家不少,为什么中国人似乎对日本特别难以释怀?”
日本人对此十分不解,从历史事实来看,中国近代确实遭受过多国侵略。
鸦片战争中的英国、八国联军中的多个欧洲列强、沙俄对北方领土的蚕食,都在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留下伤痕。
但这些国家后来并没有像日本一样,接连掩盖事实,不敢正视历史。
所以要是问“为什么中国只恨日本人”,那么答案显而易见。
日本冲着灭绝而来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具有特殊性,时间上持续最长,从1874年侵台到1945年战败,长达70余年。
地理范围最广,从东北到华南几乎大半中国领土遭受战火,伤害程度也最深。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美元。
南京大屠杀更是一个深刻的历史印记,30万以上平民和战俘遭杀害,无数妇女遭受暴行,这座城市成为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
德国前总理勃兰特曾说:“谁忘记历史,谁就在灵魂上有病”,而中国人对日本的特殊情绪,恰恰源于对历史记忆的守护。
日本侵略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当时的殖民统治计划,与其他列强主要追求贸易特权和经济利益不同。
日本提出了明确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企图彻底吞并中国领土。
消灭中华文化,实现永久殖民统治,这种亡国灭种的威胁感,深深烙印在民族心理中。
德国与日本的迥异路径
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对待历史罪责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了两国与受害国的关系重建。
德国经历了彻底的“去纳粹化”,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对战争罪责进行了深刻反思。
从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的惊世一跪,到德国法律严厉惩罚纳粹复活行为,德国用行动赢得了受害国的谅解。
德国领导人不断强调“记忆责任”,将其作为国家道德义务。
反观日本,虽然也有和平宪法与和平主义思潮,但整体上对战败和罪责的认知远未达到德国水平。
历史教科书对侵略事实的淡化、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政府对慰安妇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回避态度,都让中国人民感受到日本未能彻底反省历史。
特别是一些日本右翼人士不断试图为侵略历史翻案,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实,这种言行无疑一次次撕裂历史伤疤。
正如中国古语所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待历史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关系的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国内并非没有反思声音,许多日本学者、民间团体和普通民众一直致力于揭露历史真相、促进日中友好。
但总体上,这些声音未能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叙事,而右翼势力的不时抬头,则不断刺激着中国人民的历史神经。
构建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
中国人对日情绪确实复杂多元,远非一个“恨”字可以概括。
当今中日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每年超过千万人次的人员往来、超过3000亿美元的贸易规模、无数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项目。
这些都是中日关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人能够区分日本军国主义与日本人民,能够区分历史与现实。
对于那位日本专家的疑问,或许可以这样回答:中国人不是“只恨”日本人,而是特别关注日本对历史的态度。
这种关注背后,是希望日本能够像德国一样,彻底正视历史,从而真正实现民族和解。
历史问题的解决钥匙掌握在日本手中——越是勇于正视历史,越能获得尊重和信任。
中日作为东亚两大强国,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双方需要建立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对话的新型关系。
中国方面也需要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态度看待日本,既不忘历史,也不被历史束缚,共同开创东亚和平繁荣的未来。
“记忆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
中日两国需要共同致力于构建一种健康的历史观——既承认历史事实,又不被历史绑架。
既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又面向未来开展合作,这才是两个伟大民族相处之道。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日关系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意义。
两国共同肩负着维护地区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责任。
唯有超越历史恩怨,以面向未来的态度构建建设性合作关系,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资料: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