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查看往期 ·
开栏语
法治长河的奔涌,始于每朵浪花的激荡。法治信仰的脉动,源于每记法槌的叩响。法槌起落间,既有定分止争的庄严昭示,更激荡着法治进程的时代回响。
榆林中院微信号推出《槌落有声》专栏,邀您共同走进办案标兵们的法治记忆——看他们:如何于证据迷宫中探寻事实真相,如何在价值碰撞中诠释公平正义,如何用裁判文书丈量世道人心,如何以司法匠心熔铸法治精魂。让我们循着法槌的余音,一起开启这场法治故事之旅吧!
“黄法官,您又下乡哩!”
初夏清晨,陕西省靖边县某村的田埂上还带着露水,村民老马一看到县法院法官黄丽的身影,立即放下锄头迎了上去,“多亏您上次帮我们量的那条地垄,现在两家和和气气,再也没红过脸!”老马脸上洋溢着笑容,与几个月前判若两人。
01
几个月前,老马和邻居因一条地垄闹得不可开交。两家人为此闹了十多年,庄稼换了一茬又一茬,村干部调解了一次又一次,矛盾越积越深。最后,双方请求法院裁决。
案卷摆上了法官黄丽的案头。她发现,由于年深日久,地界早已模糊不清,双方各执一词,都说对方多占了地。“判决好写,心结难解。不去地里亲眼看看,永远断不清这地里的官司。”
第二天一大早,黄丽就带着书记员直接下了乡。
踩着半干的黄土,她在田埂上一遍遍丈量,核地契、堪地界、画草图,烈日下一干就是大半天。经过前后三次细致勘察,她终于厘清了地垄走向与土地承包证存在的出入。
“老李,你家地确实多犁了一块地;老马,你也没少占埂边的秧窝。”查清事实后,她把双方叫到田埂边,指着刚量的界线说:“咱们乡里乡亲,争了十几年,既误农时又伤感情,值吗?”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让两家人深受触动。最终双方各退一步,在村干部和乡亲父老的见证下,地界重新划定,十余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
“法官为咱跑断腿,咱心服口服!”老马感慨道。
法槌的分量,源于群众的信任。在十余年民事审判工作中,黄丽坚持用“脚底板工作法”深入田间地头,以“将心比心”的共情化解纷争。她常说,法官不能只在法庭上问案,更要走到群众中间去听案,案件的关键往往就潜藏在一个个细节中。也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找到化解矛盾的钥匙。
02
一对刚结婚不久的夫妻抱着2岁的孩子来到法庭,要求离婚。庭审前,黄丽就敏锐地注意到一个细节:虽然双方话里话外都是埋怨,却不经意间都流露出对彼此的不舍。
“这段婚姻还有转机。”黄丽没有立即开庭,而是请他们到调解室沙发上坐了下来,沏上热茶,像大姐一样与他们拉起了家常。
原来,双方感情基础不错,却因生活琐事常常争吵,加上女方父母对这个小家庭干预过多,导致小夫妻矛盾越积越深。
“离婚只是一张纸,拆散的却是一个家。”黄丽语重心长地劝道:“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她还特意问女方:“抛开其他因素,你自己还喜欢小李吗?”女方默默点头。黄丽又分享了一些婚姻相处的技巧,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语,终于让夫妻俩重归于好。
一年后,黄丽下乡时偶遇这一家子。丈夫的果园挂满了果,妻子的杂货摊生意红火。当初那个2岁的孩子正带着刚出生的弟弟在院子里玩耍。
“感谢法官,要不是您当时的劝说,坚定了我们的决心,哪有现在红火的日子吆!”小夫妻笑着说道。那一刻,黄丽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群众利益无小事,最是“小事”显担当。在黄丽看来,田间地头、家长里短的纠纷,看似琐碎,对群众而言件件都是大事。她用“严谨如尺、温情似火”的司法品格,成为群众心中“靠得住、信得过”的好法官,让法治的阳光照进百姓心田,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平和安宁。
法官简介
· 黄丽·
现任靖边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先后 被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 “全市审判执行业务专家” “全市法院执法办案先进个人 ” 。
文字丨靖边法院张彩妮、榆林中院马欣
编辑丨马欣
审核丨张建磊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榆林中院”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