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乌克兰军事情报部门承认对俄罗斯远东城市,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所在地的海参崴发生的一系列爆炸负责。
而俄罗斯方面将这些爆炸称作燃气爆炸。
乌克兰情报部门对外透露,他们策划的袭击针对的是俄罗斯在海参崴的军事基地,报复曾经参与杀害乌克兰平民的俄罗斯军人。
乌克兰人指责围困马里乌波尔和2022年在基辅附近制造布查惨案的俄军部队155旅第47独立营驻扎在海参崴,因此才越境6600多公里搞袭击。他们说有俄军士兵在袭击中伤亡。
当地居民告诉俄罗斯媒体,在现场看到了来自俄安全局的特工和军人,特别是俄军还出动了军用直升机,也被当地老百姓拍了下来。
显然,这些迹象证实了乌克兰的说法,也等于反驳了俄罗斯说是燃气爆炸的借口。
«——【·乌克兰的“远程快递”技术革命·】——»
要说清楚乌克兰怎么打到海参崴,得先看看他们这两年的“快递业务”进步有多快。
就在今年8月,乌克兰刚秀过两款新“快递车型”:一款是射程3000公里的“火烈鸟”巡航导弹,另一款是射程1000公里的改进型“海王星”导弹。
这两款导弹加起来,理论上就能覆盖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大部分地区,但要打到6600公里外的海参崴,光靠它们还不够。不过别忘了,乌克兰在无人机玩得可是相当溜,去年年底他们就用改装的无人艇带着导弹,在黑海把俄罗斯的直升机给打下来了。
这种“无人机+导弹”的组合拳可能就是这次袭击的关键。有军事专家猜,乌克兰可能用了“接力送货”的办法:先用“火烈鸟”导弹把无人机送到俄罗斯腹地,无人机再自行飞行一段距离,最后对目标发起攻击。
这种办法虽然复杂,但能大大延伸打击范围。而且乌克兰的无人机特别擅长“钻空子”,俄罗斯虽然有电子战设备,但乌克兰很快就搞出了光纤制导的无人机,不怕干扰。这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技术比拼,让乌克兰的远程打击能力突飞猛进。
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在海参崴的地位可不一般,这里是俄罗斯在远东最重要的海军基地,相当于他们在太平洋的“海军司令部”。把炸弹送到这里,不光是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安全感没了。
乌克兰这两年一直在琢磨怎么打俄罗斯的要害,从黑海舰队的塞瓦斯托波尔基地,到克里米亚大桥,再到现在的海参崴,打的都是俄罗斯最疼的地方。
他们用的武器也越来越“聪明”,比如把老式的R-73空对空导弹拆下来装在无人艇上,成本不高,但效果显著。这种“废物利用”加“创新改造”的思路,让乌克兰能用有限的资源打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俄乌的“信息舆论战”·】——»
俄罗斯说海参崴的爆炸是“燃气事故”,这话听着耳熟。去年4月,扎波罗热核电站遭袭击时,俄罗斯说是乌克兰干的,乌克兰马上否认,还说是俄罗斯自导自演。
这种“各说各话”的戏码,在俄乌冲突中早就成了家常便饭。为啥双方都这么在乎“说法”?因为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更是在争夺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国内民众的信任。
俄罗斯说“燃气爆炸”,其实是想淡化这事儿的军事性质。如果承认是被乌克兰打到了本土,尤其是太平洋舰队这种战略要地,那民众肯定会质疑:这么重要的地方都守不住,军队到底行不行?而且俄罗斯一直对外宣称已经掌控了战场主动权,要是被打脸,国际形象也受影响。
所以说“意外事故”,既能稳住国内情绪,又能避免显得太被动。但乌克兰偏要跳出来认账,他们就是要告诉全世界:俄罗斯本土不是绝对安全的,我们有能力打到你们任何地方。这种表态也是打给西方看的,意思是“给我们更多支持,我们能做得更好”。
这种信息战背后其实是心理战。乌克兰这两年一直在通过各种“远程奇袭”提升士气,也向西方证明自己的战斗力。
去年他们用无人艇在黑海击沉俄罗斯护卫舰时,就专门拍了视频放出来,效果堪比大片。这次打海参崴,哪怕只是炸了个港口仓库,只要能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就能让俄罗斯人心里发毛。
国际社会对这种“各执一词”的局面也早就习惯了。联合国安理会今年2月通过决议呼吁停火,但对这种远程袭击该怎么定性,各方还是各有各的说法。
西方国家大多站在乌克兰这边,觉得这是“正当防卫”;俄罗斯的盟友则认为这是“恐怖袭击”;更多国家则保持中立,担心冲突进一步升级。这种舆论上的分裂,让俄乌双方都能在自己的阵营里找到支持,也让这场冲突迟迟看不到尽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