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资格替黄岩岛开口说话?这两天,一个熟悉的身影跳了出来,对着镜头摆手:不许建保护区。紧接着,来自北京的八个字扔了回去,砸在舆论场正中央——合理合法、不容置喙。
谁在说“不许”?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谁在说“就要建”?中国。地点,在南海。焦点,就落在那一圈蓝得刺眼的海水和礁盘上。
中方先公开宣布,要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的写得明明白白,保护独特海洋生态,捍卫国家权益。消息一出,华语圈里最先炸开的不是口号,是一连串问号:保护区会怎么划?渔民怎么办?科考能不能更规范?这些都关乎民生和秩序,不是虚头巴脑的概念。
就在大家围着这些现实问题讨论时,鲁比奥表态了,话很冲,给中国扣上“胁迫”的帽子,还打出与菲律宾“站在一起”的姿势。镜头前的语速不急不缓,意思就一个:反对。你能感觉到那种熟悉的剧本——用“地区稳定”当挡箭牌,用“航行自由”当口号,背后指指点点的手指从来没离开过地图。
回应来了。中国外交部的发言,直截了当,八个字把调门定住:黄岩岛是中国的,设保护区在主权范围内,合法合规,别人别插嘴。话不多,但够硬,也够清楚。
说到生态,别以为是些遥远的名词。珊瑚礁是海洋里的“热带雨林”,鱼苗在那儿孵化,海草在那儿蔓延,海水在那儿自净。哪怕只修护一块礁盘,也是在给渔民未来的网兜添活力。做过海的人懂这个账。短期可能要让出一些海面,长远看的回报,是可持续的渔场,是更稳定的海面秩序。保护区设得专业,标准公开透明,巡护科学到位,受益的不会只是一张地图上的边线。
这时候,美国的反对声特别刺耳。问题是,美国并不是南海问题的当事方,位置在地图外,存在感却想插在每一次风浪的浪尖。这种隔着大洋“指点”的劲头,熟悉的朋友都懂。舰船来了又走,军机绕来绕去,打的招牌叫“航行自由”。可看在区域国家眼里,飞行走位的路线一次比一次更贴着别人的门口,气氛就一次比一次更紧。稳定从来不是靠吨位来压出来的,是靠规则、沟通和尊重一点点养出来的。
把“生态保护区”和“破坏稳定”硬拧在一起,是怎么个逻辑?这就像在公园新植了一片树林,门外有人嚷嚷“你是在霸占草地”。明明是环境治理范畴的公共善,却被扣上地缘政治的帽子,目的很明显——把中国的正当举措引向舆论陷阱,再顺手拉上菲律宾加戏。这不新鲜,套路摆在那:抹黑、施压、拉拢。只不过,这套话术近些年已经越来越不好使了,听的人不再那么好糊弄,问的细节越来越尖。
支持设立保护区的声音里,有很多关乎民生的硬问题。意味着有了保护区,不光要有“立”的动作,还要有“管”的能力。海上天气说变就变,洋流、风浪、突发险情会考验一线力量;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科学评估也要跟上,不让谣言趁虚而入。该公布的报告要公布,该释疑的细节要释疑,群众关心的生计问题要正面回应。越透明,越不容易被外部叙事绑架。
反过来看美方的担忧,若真在乎区域稳定,就不该把军演、抵近侦察当成“稳定器”。船过留痕,机过留影,区域的紧张气压计不会说假话。谁给谁的主权安全制造了更多不确定性,这笔账不难算。更何况,把正当的生态举措喊成“胁迫”,也得给出证据。损害了谁的具体权益?违反了哪条明文规则?一连三个问号,回答不上来,指责就显得仓促。
再说菲律宾。被频繁挂在嘴上的“盟友”,此刻被当成旗帜挥动。可真正能给到的,是不是实实在在的海上安全和发展空间?这个地区国家都看得见。把地区合作装进对抗的框架里,短期有声势,长期透支信任。黄岩岛上空的风会散,舆论场上的尘也会落。留得下来的,是谁在认真做生态治理,谁在不断制造安全焦虑。
这一次,中方的回应定了调,态度明了。对外,是明确告知立场空间;对内,是给公众吃一颗定心丸。接下来,怎么把保护区建设落到细处,怎么把生态效益转成民生红利,怎么把外部噪音挡在程序之外,考验的是一整套现代化治理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