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秋季学期开学已过半月,幼儿园大班保教费减免政策的落地情况,成为不少家长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北京、广东、四川、湖北等多地,民办幼儿园尤其是非普惠性民办园的家长们却陷入 “政策已出,实惠未到” 的困境,多数人已按原标准缴纳学费,却迟迟未收到减免通知。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解女士,孩子就读于当地一所私立非普惠幼儿园大班。“开学时就按原价交了学费,问园方为啥没减免,对方说还没收到上级通知。” 解女士无奈地表示,周边公立幼儿园大多已落实减免政策,最高每月能省 750 元,对比之下,自家孩子所在民办园的 “无动静” 让她十分焦虑,担忧民办园在政策执行上会被区别对待,她已向相关部门反馈了该问题。
解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在 “问政四川” 平台上,南部县一位家长早在 5 月就留言咨询,称孩子 9 月进入当地民办幼儿园大班,保教费已全额缴纳,但园方以 “未接到通知” 为由未落实减免。国务院办公厅此前印发的《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2025 年秋季起,公办园学前一年(即大班)儿童免保教费,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园大班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园标准减免费用。政策清晰,落地却遇阻,类似的投诉在全国多省市均有出现,其中北京大兴、朝阳等区民办园家长的反馈尤为集中。
为何政策落地会 “卡壳”?北京市教委 8 月底联合市财政局发布的《关于做好 2025 年秋季学期学前教育减免保教费工作的通知》给出了方向: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最高每月减免 750 元,其他民办园参照所在区同类型公办园标准执行,已预收费用需按标准退还。但朝阳区教委工作人员在 9 月初的政策咨询中解释,目前教育、财政等多部门仍在协同制定具体执行方案,非普惠民办园的分级定档减免细则尚未完全敲定,部分民办园出于运营考虑,才选择 “先预收学费,后续再补退”。该工作人员透露,细则落地还需 “个把月”,待区教委完成园所培训并明确规则后,会督促园方退还应减免费用,同时将建立核查机制,确保补贴资金专款专用。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民办园经营者的印证。多位民办园负责人表示,政策执行中面临的核心难题,一是资质认定标准不清晰,二是政府补贴拨付不及时。“生源在减少,运营成本却在涨,要是补贴迟迟不到位,园所很难维持运转。” 海淀区某连锁民办园负责人坦言,“先收后返是无奈之举,既想配合政策,又得保证园所正常运营,实在两难。”
资金问题确实是政策落地的关键梗阻。财政部此前测算,2025 年秋季学期全国仅保教费减免一项,财政需新增支出约 200 亿元,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其中中央财政对西部、中部、东部地区分别按 80%、60%、50% 比例分担。以北京为例,扣除中央补贴后,市区财政各承担 50%。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过往普惠政策实施中,部分县级财政因收入有限,存在补贴延迟拨付甚至拖欠的情况,导致民办园运营承压。如今新政策落地,地方财政压力与资金到位效率,仍让不少民办园持观望态度。
值得关注的是,为破解资金拨付难题,已有民办园负责人提出 “学券制” 建议:由政府向每个大班儿童发放等额学券,幼儿园凭学券向财政兑换资金。储朝晖认为,这种方式能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直达园所,但对地方财政的刚性支出要求更高,需要提前做好预算规划。
此前,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司长许留庆曾在 8 月 7 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会督导地方在 8 月底前完成资金拨付准备,确保开学时政策 “不打折扣” 落地。如今开学已过半月,公立园基本落实减免,民办园却进度不一。家长们的诉求很简单:希望政策细则能尽快明确,补贴资金能早日到位,已缴纳的学费能顺利退回,让 “普惠” 真正惠及每个家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