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贤学
[配图源于智慧软件]
怀柔区280多个行政村,若问哪个村庄最古,人们可能会从隋唐时期出现的仙台、邓各庄、唐自口、桃山、苏峪口、黄花镇六个村中挑选出一个。然而,不论怎么绞尽脑汁挑选,答案也不会正确。
因为当年编纂《怀柔县地名志》时,隋唐及早于隋唐出现的村庄不是六个,是七个。 而被遗漏的恰恰是怀柔最古的、比上述六村要早一两千年的村庄,就是怀柔城的发祥地,今天的东大街。
▲怀柔最古的村庄
一、怀柔1381年建城前,该地有村庄。这可以从城内唯一的一座五道庙的位置得到证明。
解放初期以前,在会馆胡同北口、府前街上有一座仅一间房的五道庙,它占据府前街近一半的宽度。五道庙的出现应早于怀柔城,因为建城后不可能在新划定的府前街上建五道庙。五道庙的实用性很强,它是为怀柔城发祥地住户服务的。
二、怀柔城发祥地村庄的历史应在3000年以上。
近几十年在怀柔城北和城西出土了大批文物: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的陶器、青铜器、贝币;商周及26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50多座。
这些墓葬仅是有钱人家修建得比较坚固的坟茔,此外还应有大量的早已糟朽无存的平民墓葬。
这些墓葬是何人所埋?可以肯定地说,是怀柔城发祥地村庄的人所埋。
三、怀柔这个最古的村庄具体位置在今东大街,即钟家胡同至会馆胡同一带。
证据是,上述墓葬及文物均埋在城北、城西,而不在东大街一带,因为阴宅和阳宅是不能混杂的。为何不埋在城东和城南呢?因为城东和城南是涝洼地,地下水位很高,不适宜做墓地。
此外, 肯定怀柔最古的村庄在东大街,还有一个证据:明代初年怀柔建县、建城后,一些县属机关和庙宇均建在今府前街以北、云路街以西,没有一处在东大街,因为那里已是村庄建城后就不能叫“村庄”了。
明朝的基层行政组织称“里”,在城市的“里”则称“坊”。明代怀柔城内只东大街一带有居民和商户,因之这一片称“东坊市”。在明朝《怀柔县志》的地图上,“东坊市”三字就标在今东大街所在地。
当时,“东坊市”的居民和商铺有多少户呢?估计最多三四十户。因为怀柔建县二百多年后的万历年间,全县是七里一坊,共58个村庄、1020户,平均一个村庄17.5户。二百多年前的明朝初期人烟当更稀少。
▲怀柔最古的胡同
怀柔最早的居民聚居地在钟家胡同一带。
这一带的地形地势要优于会馆胡同一带,前者平坦,后者西北向东南倾斜,高低差约1米。因之,钟家胡同是怀柔最古的一条胡同。根据历史记载,明代、清代直到解放,钟家胡同是全城最富文化底蕴的胡同--它一直是文人聚居之地。
明代万历二十二年,家住钟家胡同的的钟大相,在乡试中考中了举人,出任江苏省淮安府同知。从此,钟大相成了怀柔城首屈一指的富户,人送外号“钟半城”。
“首富”怎么会说“半城”呢?盖因当时怀柔城内的居民只聚居在东南部半个城,另半城为官府、庙宇、荒地,故所谓“半城”,其实也就等于是全城。
天启三年,钟大相之子钟其潔继承家业和其父的诨名“钟半城”。他很开明,不仅参与了怀柔县学的重建工程,还出资办了两件好事:一是在云路街南端修建了一座“杏桂连云”牌坊,二是在怀柔城南修了一条灌溉水稻和蔬菜的“宝带渠”。
钟大相父子之后,钟家胡同的文化渊源一直绵延不断。到解放前后,钟姓聚居的钟家胡同,共有钟姓人家13户,非钟姓4户。
家住钟家胡同路西的钟方一,民国初年曾任河北省雄县代理县长,回怀后任怀柔高级小学校校长。钟方一侄子钟华,解放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 曾编辑过全国统编小学语文课本。钟家胡同最里边的樊家大院,其主人樊佐卿也担任过怀柔高级小学校校长。
解放前,一位年近九旬的钟老太太去世时,举办了最盛大、最隆重的一次殡葬活动。
送殡队伍从“引路”的、“鼓乐队”、“打幡”的、“执事”、“抬扛”的、抱“下世罐”的、送葬的....几乎排列百米之长,尾随帮忙的、看热闹的又有百米之长。
殡葬队伍出钟家胡同北口向西,到署前街向南,然后沿前街(今商业街)东行,出东门后再奔坟地。在商业街, 每遇较大商店都要停留一会儿,等待商店主人设供桌,摆糕点、水果、 香案,磕头致敬、名为“路祭”。 钟老太太之长子钟某,时任”察哈尔省”省长。
钟典文,五十多岁,大个子,据说做一件长衫用布十八尺,蓄“仁丹”胡、油光黑亮,末稍尖尖地翘起,很富特色。他说话总带“之、乎”一类文言虚字。常有人向他请教某日动土、出行、婚嫁宜与不宜的事,此人擅长阴阳之术。
上述这些人的家人及与之交往的人,言谈举止自然与常人不同。 于是形成了钟家胡同与众胡同不同的文化氛围。 钟家胡同居住的这些文化人,其住宅自然也与普通百姓不同。胡同内曾有典型大四合院三座,典型三合院五座。如此密集的标准住宅, 在怀柔城所有街道中首屈一指。
▲几位老手艺人
木匠孙守先,家住东马道北端。他那时担任解放后新划定的东大街村的村长。但村长是业余的,只晚上掌灯在村公所办公,白天他得干本业,以挣钱养活一大家人。
孙师傅大个子,身材魁梧,皮肤黝黑,手艺高超。孙师傅好说、话多,言谈中透露不少手艺人的规矩,其核心是“保障质量”。 他常说,好手艺人打的门窗,二三百年不坏、不散。手艺“潮”的,刚打完一按就晃悠。他打好街门安上后,用斧子当当一敲,说:“你听,铜响儿!”又敲一下门槛,说:“铁响儿,三百年坏不了!” 孙师傅干事认真,不含糊,丁是丁,卯是卯。
1958年修怀柔水库时,孙守先是怀柔大队木工组长。为迎接输水隧洞开闸放水,7月15日,在抢建石厂村西木桥时,怀柔和顺义的木工共80多人连续奋战14个小时。《怀柔水库报》的报道中特别提到“木工孙守先一刻不停,干得特别欢。”1959年,怀柔农机修造厂成立,孙守先又到修造厂任木工车间主任。
在钟家胡同,还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车匠”,也姓钟。他是最后一代“车匠”。解放后出现了用汽车胶轮取代木制铁瓦轮大车,以打制铁瓦轮为核心技术的“车匠”一行也就消失了。
钟师傅家院子里放着几只车轱辘,样子非常坚固。钟师傅说过:“车没跑几年,轱辘散了,那还叫手艺人?只配插蝈蝈笼子!”
钟师傅身板硬朗,快八十了还能挑水浇菜,口不气喘,面不改色。 据说“车匠”劳动强度大,有人常服中成药“大力丸”,其中有一味药叫“牛板筋”。
东大街还有一位老“棚匠”,姓彭名安。棚匠的活儿是用杉篙绷席搭棚。棚的种类很多,结婚搭喜棚,有钱人过生日搭寿棚,死人出殡丧棚,庙会搭商棚、戏棚,还可以搭牌楼。
彭师傅曾指挥三五个徒弟在会馆胡同的四合院搭凉棚——把整个院子全罩起来。凉棚很大、很高,高过四周房脊。有时六十多岁的彭师傅也动手操作,在杉篙绑的架子上攀登利落,矫健如猿猱,像演杂技,观者皆啧啧赞叹。
解放后,棚匠业务一落干丈,老年的彭师傅卖菜为生。
▲古村新生
1948年12月6日怀柔解放后,城内分为四个行政村:新街、成贤街一带,也包括西门外,为新贤街村;今府前街以南,南北小街以西为南大街村;观音堂胡同,即今府东二条以东、府前街以北为后城街村;云路街以东,包括商业街东段路南,为东大街村。
城内四村的村民,既有农民, 也有没种过地的小摊贩、无业的商人、小手工业者、旧社会的军警政人员等等,人口成分较纯农村复杂得多。东大街当时有70多户,近200口人。
1949年1月下旬,中共怀柔县委分两片(钓鱼台和杨宋庄)召开了农民代表会,部署土地改革工作。会后,各村迅速成立了农会。县城内成立了联合农会,主任是解放前卖水为生的后城街人曹福。之后,包括东大街在内的平原解放区共65个村进行了土地改革。
县城内地主的“浮财”,贫农称为“胜利果实”。——箱子、板柜、衣服、被褥、粮食等, 全被集中搬运到“線家大院”,再从这里把“胜利果实”分给贫苦农民。
線家是张各庄的大地主,在县城有多处房产。 此大院后来曾设第一幼儿园。
大街上,分到东西的人和没分东西的人都喜气洋洋,脸上浮现出愉悦的笑容。
不久又把五名地主游街一次。怀柔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怀柔新区土改运动》一文中提到“给五名地主戴上纸糊的高帽子游街示众”,其中就有东大街的地主钟方一。
1951年,在政府的号召下,东大街组织了几个临时互助组和一个长年互助组。1953年又发展到东大街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名叫“黎明社”。它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土地及大型生产资料仍归个人所有,而以人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年终连同劳动力一起分红。
这一时期宣传部门加大了对农业集体化的宣传力度,合作社办公室贴了一片苏联集体农庄的彩色图片,十足地引起了人们对美好前途的憧憬。“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离我们不远了”等富有感召力的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56年初,东大街初级社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畜、 大型生产工具归集体所有,取消了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那时东大街约有土地三千余亩,几乎家家有余粮,社员生活水平比解放前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爱因热情普遍高涨。社干部动员农民卖余粮给国家的工作很好做,因之年年超额完成任务。 1956年5月,怀柔县人高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9.38%,全县基本上实现了高级合作化
1958年夏末,“人民公社化运动”席卷全国。9月9日,全县13个乡合并为5个人民公社。东大街属于东风人民公社城关管理区。此后,与全国广大农村一样,东大街也卷人了极“左”的风暴之中。
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全被打乱,农村经济迅速下滑。1959年,全县农民年人均所得仅44元,与1949年全国农民人均收人相等。东大街的日工分值为一毛钱。 只够买一根冰棍儿。
三年难熬的苦日子到头了。1962年春,农民眼前又闪现出希望之光。大队核算改为生产队核算,东大街大队分成两个生产队。农民有了自留地,还允许小片开荒,公共食堂解散了,上级的“瞎指挥”少了,生产队的自主权多了,生产队可以根据生产的忙闲,安排劳力去搞副业挣现钱。农民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东大街年人均收人达到了70元上下。 1964年,人均收人近100元。
1963年6月,怀柔农村开展了“小四清”(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北京市有“工作队”六七人到东大街领导此项工作(各村都有)。忙了几个月,无而终。
1965年2月,又来了十余人“工作队”(全县有“四清工作团”)搞“大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 队员中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还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 当时商业街路南的百货公司刚建成营业,其24幅大橱窗画引起“工美” 师生的兴趣。
“大四清”搞得极深入认真,祖宗三代都要查清,阶级成分要重议重定(名曰“阶级复议”),上榜公布。1966年夏,“大四清”尚未结束,有的工作队员就被单位召回,可到北京刚一下车就挨斗游街,原来“文革”的恶浪已在北京掀起来了。
从“小四清”到“文革”结束,十多年的“折腾”,却对农业生产没有太大的影响,原因很简单,社员们一家老小要吃饭,因此必须老实种地,农民无心也无力旁鹜。“文革”结束那年,东大街大队社员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35元,粮食亩产达到了951斤,均超过了县委提出的“建设高标准大寨县”的标准:粮食亩产800斤以上,社员年人均收人90元以上。
▲城镇农民的奉献
东大街大队属于“自足队”,即“自给自足”,无余粮卖给国家,也不吃国家统销粮,解放初东大街有3000多亩耕地,此后外拨及公路、水渠占地,到1976年,仅剩418亩,这就是余粮队变自足队的原因。
这看似社员与国家没关系,没贡献,其实不然。修建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北台上水库、边坑水库、琉璃庙至崎峰茶战备路、挖运潮减河....大街都出义务工了(生产队记工分,国家给些伙食补助)。
1964年春至1979年春,农业学大寨运动,在怀柔农村轰轰烈烈地进行了15 年。这在怀柔农业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初的学大寨,内容比较简单,在城镇地区,主要是平整土地。
怀柔城北,西起水库东岸,东到下园、于家坟;南起城墙,北到大小中富乐村南,全是黄土丘陵,土丘累累、沟壑纵横。耕地是坡岗,耕作不便,不能浇水,因此多种谷子、白薯等耐旱作物,靠天生长、产量很低。 耕地之外是零零落落、长满杂树荒草的数十座大土丘,高三四米至十几米不等。
1964年“学大寨”之前,农村有“完场、歇冬”的传统。即场院粮食全部归仓后,全年农事告竣,农民开始“歇冬”休息,直待至次年春天春播。
自从1964年冬开始"学大寨”。“歇冬”的传统取消了, 冬闲变冬忙,男女老少齐上阵,平整土地学大寨。“文革”中甚至春节都不休一天,名曰“革命化春节”。
1964年至1970 年,平整土地均属“造台田,小打小闹”,工程不大。1971年以后,要求平整的地块面积越来越大,工程自然也越来越大。经过八九年的奋战,城北大面积丘陵沟谷变成一马平川,为80年代湖光、滨湖、杨家园、于家园、潘家园、富乐北里、富乐南里、北苑等地区的城市建设尊定了基础。
今怀柔一小、滨湖公园中园和东园均是东大街的土地、是东大街社员顶严寒冒酷暑用数万个工日平整出来的。
改造西大荒。西大荒在宰相庄西,故名西大荒,范各庄人则称东大荒。它东靠大沙河,西邻雁栖河,中有牤牛河,实为泛水区。水大则溪流纵横,水小则坑塘遍地,高低不平,灌木丛生,狐兔出没,人迹罕至,是怀柔平原区面积最大的一片蛮荒之地,总面积25.9平方公里(合9700亩)。
上世纪60年代,先后修建了大水峪、北台上两座水库这片荒滩由干涸而萎缩。在“以粮为纲”的方针指引下,怀柔县决定“变荒滩为米粮川”。
县政府“治理西大荒领导小组”对人多地少缺都的城关镇“特别照顾”,分给2000亩进行改造。 城关镇所分到的2000亩,是地形最复杂、条件最恶劣的一块。镇党委书记刘立生指挥各生产队派人派车大干了两三年,土地基本平整了,道路修通了,还栽了不少绿化树和果树,建了猪场。
但几年后这片土地就现了原形;漏水漏肥,根本不能搞种植,“变西大荒为米粮川”的设想落空了。
但土地平整好了,农业不行正好搞工业。1983年,县政府决定在那里搞“山区工业小区”,东大街和其他生产队社员这才风尘仆仆离开那片酒遍汗水的土地。
▲光明在前
从80年代初开始,随着城内新规划新建设的推进,东大街社员逐步退居城外。现在主要分住在两大片;青春市场北边和南斜街。东大街原地的住户已经不多了。
改革开放后,东大街充分利用地处城镇的优势,努力发展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470元,是“文革”结束的1976年的41倍。现在,怀柔最古老的村庄——东大街,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已经变成“城中村”。在新的机遇面前,地处怀柔城中心区的东大街,正在“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