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同事核对报表,说数据跟要求对得上,够符合的时候,我一秒闪过个念头,这“符合”俩字,咋就跟对得上挂钩了?在两千多年前的军营里,在一块刻成老虎模样的金属上我谋得了解答。那玩意儿叫虎符,是古代皇帝攥在手里、能调动千军万马的密码本,咱们现在随口说的符合,最早就是拼这东西拼对了的意思。
古人选老虎做这东西的样子,倒不全是图老虎威风。关键是这老虎得能掰开,一分为二,右边那半得锁在皇帝的寝殿或者国库,左边那半才慢悠悠送到守边疆的将领手里。平时将领管着兵,训练、守城都行,可要是想调兵,哪怕就调五十人去运粮草,自己说了也不算。得等皇帝派使臣来,使臣怀里揣着那半右符,到了军营,将领赶紧把自己的左符拿出来,俩符往一块拼。要是纹路对得严丝合缝,凸起的地方卡得死死的,才敢确认这是真命令,不然任谁拍胸脯说自己是皇帝派来的,都没用。
你别觉得拼合简单,古人防人造假的心思,比现在做防伪标签还细。先说做虎符的材料,大多是青铜,有的还在纹路里嵌金丝,就是老辈人说的错金,光这手艺,普通工匠学个三五年都未必上手。每次铸完一套虎符,用来塑形的模具当场就砸了,连点边角料都不留,想照着做个一模一样的,连参照都找不到。虎符上还刻着字,有的写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有的字更有意思,得两半符拼起来才能读全,要是只拿到一半,盯着那些字看半天,都不知道说的是啥。而且规矩硬得很,一个地方的虎符只能调这个地方的兵,你拿着守卫长安的虎符去调边关的军队,人家扫一眼就摆手,不认。调兵的时候也不是光有虎符就行,使臣还得带皇帝写的诏书,上面写清楚调多少人、去干啥、去多久,少一样都调不动兵。
历史上还真有过有符却调不动兵的事儿。信陵君为了救赵国,偷偷从魏王那儿拿到了虎符,揣着就去见守边的将领晋鄙。晋鄙把俩符拼上,一看对得严丝合缝,可还是皱着眉,没见着皇帝的诏书啊,使臣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就不肯交兵权。最后信陵君身边的门客朱亥没办法,拿出铁椎砸死了晋鄙,才把兵调走。这事儿说明,虎符是调兵的关键,可不是唯一的关键。将领得判断命令对不对,军队得认皇帝的规矩,还有那些配套的文书,少一个环节都不行,古人早就懂多重保险的道理了。
你可能觉得虎符是老古董,跟现在没啥关系?其实咱们天天都在用心思。你用银行U盾转账的时候,U盾就像那半左符,银行系统里的验证信息就是那半右符,只有两者配对成功,钱才能转出去。还有登录账号要输密码再加短信验证码,这不就像调兵要虎符加诏书吗?都是怕光有一样东西被人偷了乱用。甚至现在的数字签名、非对称加密,核心也是只有对应的另一半才能验证通过,跟古人玩了两千多年的虎符逻辑,本质上没差多少。
现在再听到符合这俩字,你会不会下意识想起两千多年前,军营里那两半拼在一起就能牵动千军万马的虎符?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小发明里,藏着跟现代技术相通的小心思?评论区里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