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佳 周梦娇
奶浆倒入后,超低温制冷系统使其瞬间凝为冰晶;搅拌器发力,一款口感细腻的冰淇淋很快制作完成。
江苏盐城滨海县,中海油盐城绿能港(下称“绿能港”)冷能交换大厅内,摆放着一台靠LNG(液化天然气)冷能运转的冰淇淋机。它,只是绿能港冷能利用的“冰山一角”。
这座“冰山”有多大?截至去年6月,绿能港一期全部建成,包括4座22万方LNG储罐和6座27万立方米LNG储罐及配套设施,总罐容高达250万方。
中海油盐城绿能港的一座LNG储罐。人民网 周梦娇摄
“-162℃的LNG需要通过其他介质换热升温,才能转化为气态利用,冷能即在气化过程中大量释放。”绿能港工作人员说,每吨LNG气化可释放冷能约250千瓦时,一期项目每年可释放冷能约10亿千瓦时。
对冷能开发利用前,当地通过海水换热,海水能因此降低5℃。“冷能入海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会因为局部海域温度降低,造成海洋生态失衡。”滨海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欢坦言。
陶湾海洋牧场的陆上养殖基地。人民网 刘益佳摄
怎么办?当地人想到了冷能养鱼。走进陶湾海洋牧场的陆上养殖基地,养殖池里就是借助冷能降温到16℃的海水。“这批三文鱼两年就能长成10斤左右的成鱼,预计明年上市时可以卖到100元/斤。”养殖基地技术员王晨浩说,如果不用冷能,他们这样的规模每天至少需要1600度电,光一天的电费就要800元。
这个养殖基地目前只有10亩,即便计划中的150亩扩建完成,依然远远无法消纳绿能港产生的大量冷能。
装配冷能交换装置的巨型储藏罐。人民网 刘益佳摄
为了充分开挖冷能利用潜力,当地投资5亿元建设滨海港LNG冷能交换中心,已于今年6月投入运营。视线转向冷能交换大厅外,一个装配冷能交换装置的巨型储藏罐与2.3公里长的两层管廊相连,一端连通绿能港LNG储罐,另一端则将LNG气化释放的冷能输送至各下游产业,这也是冷能交换的关键所在。
经此分流后,-155℃以下的超低温段用于液化空气分离,制取工业气体;-60℃左右的中低温段可以供给冷链物流与果蔬冻干食品企业;-20℃的冷能可被用于发展冰雪旅游。目前,管廊下游已吸引来冻干食品厂、海洋智算中心、聚乙烯醇树脂生产基地、冰雪乐园等在建项目。这种逐级取冷的模式,将昔日排海的冷能高效转化为工业原料与清洁能源。
实际上,在LNG气化后,对冷能的挖掘还有空间。原来,“去冷能”的天然气被输送回储能罐时,气体温度仍有-57℃。为此,回温装置以水为媒介进一步吸收剩余冷能,这些降到5—7℃的冷水还可以输送到海洋智算中心用于设备降温。
“这样一来,冷能交换中心能够有效挖掘深冷、中冷、浅冷资源,丰富冷能综合利用场景。”滨海港冷能交换中心招商服务部负责人梁笑敏说,去年以来,陆续又有不少企业来参观考察。
未来已来,依托我国这座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这片海滨之地正因冷能而越发“火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