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 “全鱼宴” 活动引起了广泛关注。9 月 16 日,学校捕捞校园兼济湖约 8 万斤鱼,为 3 万名学生和 1600 名教职工提供了连续 10 天的免费 “全鱼宴”。这一举措不仅让全校师生大快朵颐,也展现了学校对师生的关爱以及独特的教育理念。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 “全鱼宴” 于 9 月 16 日正式开启,持续至国庆节前。校园兼济湖里的淡水鱼为半人工养殖,年初投放鱼苗,夏季人工补氧,利用活水自然生长,其间偶尔投放鱼食。每年中秋节前后,学校都会进行部分捕捞,今年也不例外,此次捕捞的鱼涵盖鲢鱼、鳙鱼、草鱼、鲤鱼和武昌鱼等多种鱼类,最大的有二十多斤重。
![]()
捞上来后,由学生、教师组成的志愿者将鱼处理干净,然后在食堂门口搭起灶台、摆起大锅炖鱼。学生每天可凭鱼票前往食堂领取一餐鱼肉,中午和晚上均有供应,鱼被随机分配成鱼头、鱼尾、鱼肚子等部分,还提供了麻辣、红烧、五香等多种口味。鱼票每天都会发给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不喜欢吃鱼的学生可以将鱼票转赠,喜欢吃的则可以多吃一顿。
其实,不仅仅是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其他高校也有过类似的做法。武汉科技大学从 2015 年开始组织 “沁湖鱼宴” 活动,每年冬至前后,师生一起捕鱼、捞鱼、烹鱼、吃鱼,这已成为冬日校园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
![]()
2023 年,在该校 125 周年校庆时,第九届沁湖鱼宴采用了 “庙会” 的形式,免费提供的小吃增加至 10 余种,大厨作品也增加至 20 余种。2021 年,武汉科技大学共收网 3 万余斤鲜鱼,150 余名师生亲自参与,全校近四万师生员工共享鱼肴。
2021 年 1 月,浙江大学国际校区中心湖第一次开捕,共捞起 400 多条鱼,重约 4000 多斤,捕捞上来的鱼经过食堂师傅们的巧手制作,变成了酸菜鱼、麻辣沸腾鱼、杭州熏鱼等美味佳肴,供师生免费品尝。
![]()
2024 年 4 月,安徽师范大学在建校 96 周年之际,安排专业人员驾船于校内花津湖中打捞 “花津鱼”,为师生们筹备了一场为期三天的春日鱼宴,自 2016 年首次打捞 “花津鱼” 与全校师生共享以来,这一活动已成为学校的一个文化符号。
2025 年 5 月 30 日,安庆师范大学也举办了 “全鱼宴”,30000 余名师生应约而来,食堂聘请了多位厨师,结合不同地区的菜系特征,为学生提供了近 10 种不同口味的美食。
![]()
这些大学的做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学校免费请师生吃鱼,体现了对师生的关爱之情。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师生们能够品尝到美味的鱼肉,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这有助于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就像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学生所说,在学校吃鱼吃到撑,回家都看不上外面的鱼了。这种关爱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让师生们在校园中能够感受到家的氛围。
从劳动教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全程参与从养殖、捕鱼到清洗的过程,是一种非常好的劳动教育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养鱼、捕鱼和处理鱼,还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和乐趣。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武汉科技大学的学生通过喂鱼、护鱼、赶鱼、捕鱼、烹鱼等一系列活动,增强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体验到了劳动的价值。
![]()
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全鱼宴” 等活动已经成为了一些大学的文化品牌。它们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武汉科技大学的 “沁湖鱼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冬日校园的一道独特文化风景,承载着师生们的美好回忆。
![]()
安徽师范大学的 “花津鱼宴” 也成为了学校的一个文化符号,寄托着每一位师大人的情怀。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也为学校的发展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之,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等高校举办的 “全鱼宴” 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举措。它们不仅让师生们品尝到了美味的鱼肉,更在人文关怀、劳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大学能够开展类似的活动,让校园充满更多的温暖和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