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贯不怎么报道印度负面消息的西方媒体,突然转向,开始针对印度的经济现状展开大规模报道。在最近,更是点名印度,其货币卢比,是今年亚洲表现最差的货币。卢比兑换美元的汇率跌至1:88.35的历史新低,外资年内撤离规模已达1.03万亿卢比。整个舆论导向,似乎都在诉说,这次特朗普对印度的关税反复,很可能导致印度经济多年来埋下的“炸弹”,今年就要爆炸。
以印度和中国多年来的外交关系和社会层面的关系,相信不少人要开口嘲讽印度了。但先别急着嘲讽,这里有2件事情是真要说明一下。
第一,汇率的问题,其实印度通货膨胀每年都在涨,只是新德里压着不说。卢比每年都在跌,从最早的汇率1:40多,变成80多,主打一个“稳定”。这真算不上什么“新闻”。
第二,外资大规模撤离,其实本身的问题不算大。但真正的问题是,西方舆论正在打破印度政府给国内制造的“信息茧房”。这才是大问题。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深谙“叙事治国”的精髓。修改GDP计入方式,借各大西方论坛、会议刷脸的方式,新德里为国内成功塑造了“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幻想。却对这个“经济体”75%的零部件都必须依赖进口的问题,避而不谈。
然而,在今年以来,先是印巴空战直接撕碎“空战神器”阵风的神话,新德里政府启动了史无前例的信息清剿:删除8000个社交账号、封锁质疑视频、拘留发布调查报告的学者,甚至组建“舆论引导小组”刷屏虚假胜利消息。以维持“永远胜利”的“大乘赢学”舆论环境。
后是西方媒体开始撕开印度经济现状,外资大规模撤离,汇率降至历史低点等等信息,戳破了 “印度制造” 的泡沫,也让印度国内舆论前所未有的发生动摇。
事实上,“大乘赢学”的核心悖论在于,它既需要外部敌人来缝合内部裂痕,又依赖国际认可来维持叙事可信度。莫迪政府执政以来,通过妖魔化巴基斯坦、炒作“中国威胁论”,成功将种姓矛盾、宗教冲突等结构性问题转化为“对外矛盾”,用偏向性的叙事,装扮自己的“强人政治”风格。但如今,军事神话的裂痕尚未弥合,经济叙事的崩塌接踵而至。现在摆在莫迪面前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在最近的几年里,莫迪想要走的“强人政治”路线,已经开始和外交冒险主义交织在一起。边境冲突成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的“减压阀”。但是,民粹主义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能够凝聚民心,长期却可能扭曲决策的理性。莫迪政府将外交政策与国内政治过度捆绑,注定了印度的对外策略,会变得越来越依赖这种过度捆绑,并逐步走向极端化。
而历史多次表明,如今的莫迪,恐怕只剩下向外转移矛盾、偏转内部注意力的选择了。这才是未来印太地区,需要面临的大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