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0年前,五个战胜国围桌而坐,设计了一套"永远和平"的游戏规则,80年后,同样是这五个玩家,却让游戏几乎无法继续。
当俄罗斯一票否决对自己的制裁,当美国一票拦下巴以停火提案,安理会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而成了展示分歧的舞台。
古特雷斯终于忍不住了,要对五常"开刀",这场手术,能否让联合国重获新生?
80年前的理想成负担
80年过去了。联合国这个承载着"永不再战"理想的组织,如今却在用1945年的规则处理2025年的问题。
那时候谁能想到,印度会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德国会重新统一并成为欧洲经济引擎,日本会从战败国变成经济强国?当年的五个战胜国设计安理会时,世界格局简单明了。
现在的世界早就不是1945年的模样了。说白了就是"实力上桌,座位不够"。印度、巴西、日本、德国这些国家,GDP加起来占全球比重超过20%,可在安理会连个常任席位都没有。
更要命的是,不仅新玩家没位子,连这张桌子都开不了会了。俄乌冲突打了1000多天,安理会关于制裁俄罗斯的提案被俄罗斯自己一票否掉。
巴以冲突死伤无数,想促成停火,美国一张否决票就把提案按死了。这不是偶然,是系统性瘫痪。安理会成了五常的"自留地",全球热点一爆发,五个国家就各拉各的阵营,谁都别想动谁。
联合国80周年这个节骨眼上,古特雷斯站出来说:"我们不能再等了。"这已经不是修修补补,而是对整个国际秩序底层逻辑的正面质疑。
他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个持续公开呼吁改革安理会的秘书长,这声呐喊代表的是联合国系统内部越来越强烈的焦虑:如果再不改,联合国可能真的会被边缘化。
五常手里的"王炸"
问题出在"设计本身"。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27条明明白白写着:五个常任理事国,谁不同意,决议就过不了。一票否决权,从那时起就是五常的"护身符"。
这就像给了五个人一把万能钥匙,但这钥匙只能用来锁门,不能用来开门。每当世界需要行动的时候,总有人举手说"我不同意",然后全盘皆输。更关键的是,这个设计有个致命的"后门"。
《联合国宪章》第108条规定:任何修正案需要联大三分之二成员国批准,且五常一致同意。这意味着什么?改革必须得到被改革者的同意。这就像让医生给自己做手术,哪有人愿意下刀?
五常均将否决权视为维护核心利益的"终极工具",不可能主动放弃。对美国和俄罗斯来说,否决权就是底牌。
乌克兰问题上,俄罗斯否掉了所有谴责它的决议;以色列问题上,美国的否决权更像是"保护伞"。他们用得最多,也最离不开,一旦这张牌被削弱,那就是战略空间被压缩。
中国的态度一向克制。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使用否决权的次数在五常中是最少的。但凡牵涉到主权、不干涉内政、核心利益的问题,中国的立场是清晰的:不能让否决权变成"多数人的胁迫工具"。
至于英国和法国,他们提案归提案,真要动到自己头上,恐怕也得掂量掂量。毕竟在五常这个俱乐部里,谁都不想轻易把"金卡会员"的特权交出去。
他们更像是希望通过有限度的改革,稳住自身地位,不是真想把桌子掀了。说穿了就是"改别人可以,动我就再想想"。
改革最积极的人
有意思的是,这场改革最大的推手竟然是英法两国。作为五常成员,英法主动提议限制一票否决权。他们建议:在发生战争罪、种族灭绝、严重人道主义危机时,常任理事国该"自我克制"一下。
谁来判断是不是危机?秘书长或三分之二的联大成员国说了算。简单说,就是想通过"舆论+程序"双重压力,让五常在关键时刻别总举手反对。
法国和英国还提议,谁要用否决权,得出来说明理由。这不是"你说了算",而是"你得说得通"。透明度一提高,否决权的"神秘感"就没了,滥用的空间也会被压缩。
当然,英法也不是完全无私。他们知道自己影响力在全球正逐步下降,推动这类改革,既能站到道德高地上,也能在国际舆论场上刷一波"软实力"。
更关键的是,他们推出的改革方案看起来激进,但其实保留了"自愿克制"的模糊地带。刀锋对外不对己,属于"改革者的保守主义"。
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规律:国际制度改革往往遵循"危机推动、渐进实施、利益平衡"的基本模式。换个角度看问题,每次重大制度变革都是在危机中推进的。
当年联合国的成立本身就是对国际联盟失败的反思,而今天的改革呼声同样源于对现有体系失效的不满。但改革的真正突破口可能不在结构性变革,而在功能性扩展。
通过增加专门委员会、扩大咨询机制等方式,也许能实现实质性改革。这就是现实。古特雷斯的支持更像是给这把刀加了一点亮光。
他不可能单方面推动改革,但他可以把这事"闹大",借联合国80周年这个节骨眼,把改革议题重新推上全球议事桌。就算真改不了,也要让五常感受到压力。
80岁的联合国再活80年
也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古特雷斯的这声呐喊,真正意义不在于能否一举推翻既有秩序,而在于让世界看到变革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现实路径可能只能退而求其次:增加非常任理事国,让更多国家有发言权;建立否决权使用后的解释机制,提升透明度;在特定情况下,如种族灭绝或大规模人道危机时,限制否决权的使用。
这些改变虽然不彻底,但可能是目前唯一能推动的改革空间。至少能做到这几点。要求五常使用否决权时公开解释理由,增加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吸纳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决策。
这不是革命,但是进化。关键是要认识到,联合国改革的真正挑战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政治结构性的。一票否决权不是一个规定那么简单,它是五常在联合国体系中最核心的权力保障。
但时代在变,压力在积累。全球治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现有机制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如果联合国不能与时俱进,其他机制就会填补空缺。
区域组织、双边同盟会在安全议题上前置替代联合国的位置。这种替代已经在发生。
北约在欧洲安全事务上的影响力超过联合国,上合组织在中亚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CEP在贸易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全球治理正在碎片化。也许这就是答案。
联合国的未来可能不是要么改革成功要么彻底失败的二元选择,而是在保持基本框架的同时,通过功能性扩展和机制创新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就像一棵老树,主干依然挺立,但要长出新的枝叶。
古特雷斯的呼吁,像是敲响了一记钟声。钟响之后,怎么走,还得看各方愿不愿意松手,哪怕只是一点点。
结语
联合国改革的真正意义,也许不在于能否一举成功,而在于让世界重新思考"什么是公平"这个古老问题。古特雷斯的这声呐喊,暂时改变不了五常的态度,但已经在全球心中埋下了变革的种子。
80年的制度还能再撑80年吗?你觉得突破口会在哪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