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用制度和法律促进新职业的良性发展外,还应积极推动社会转变职业观念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信息,部分“身份不明”的从业者有了官方认可的职业身份。例如,烤串儿师傅“转正”为“烧烤料理师”,咖啡厅里做咖啡的工作人员“升咖”为“咖啡加工工”……这些新职业名称让不少从业者直呼“有了官方‘盖戳’,腰杆挺得更直了,更有归属感了”。
自2019年以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发布了七批新职业信息。每一次发布既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就业新赛道,也能让相关行业捕捉到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新机遇。
职业“上新”的背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向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国家经济的发展及民众消费观念的改变,势必要产生一些新职业。这些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新职业,其实已经有不少从业者,但因过去“职业身份”不明,导致行业规范不明确、从业门槛较低。
通常,新职业是经济社会向新发展后产生的“年龄尚小”的职业,这些职业与国家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关系密切。从时间维度而言,新职业还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成长期”,面临诸多挑战。让新职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需要积极破除其“成长烦恼”,在促进产教融合、加强从业者权益保障、完善职业标准等维度下功夫。
新职业能否健康发展与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技能水平及职业发展能力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加强产教融合,做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要对新职业的孕育、产生及发展有敏锐的感知,主修专业的设置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必要时可通过“微专业”建设为新职业发展培养人才。相关企业要对新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情况作出准确的研判,与职业院校一起通过“冠名班”“订单式”“校企双制”等产教融合形式,推动产教供需的精准对接及优势互补。
破解新职业的“成长烦恼”,还需要加强从业者的权益保障。与传统职业相比,新职业的就业形态和用工方式都相对灵活,但与之相适应的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例如:从业者应该享受哪些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险?如何保障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的健康安全、卫生安全及劳动安全?如何保障他们及时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以及应有的休息权?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应加强研究推动相关政策出台,为新职业从业者保驾护航,提高新职业的吸引力。
新职业和新工种,增加了就业岗位。为了让劳动者有更加多元及广阔的发展空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通常将会同相关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让行业发展更有方向。相关行业及企业要及时关注最新的职业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规范管理的方式方法。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业态、新职业及新工种还将不断出现,就业形态也更加多元,将有大量劳动者进入新职业市场。政府除了及时调整相关政策,用制度和法律促进新职业的良性发展外,还应积极推动社会转变职业观念,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就业形态。
(作者系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正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9日 第02版
作者:吴维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