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太阳系史诗:从混沌到生命的诞生!

0
分享至

为什么说46亿年前的一场超新星爆炸,触发了太阳系的形成,而八大行星诞生的过程比你想象的还要精彩一万倍!你脚下的大地、呼吸的空气,甚至你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曾经都只是宇宙中一团不起眼的气体和尘埃。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46亿年前,看看太阳系是如何从一片混沌中诞生的,这背后的故事,绝对会让你大开眼界!”

你可能无法想象,我们现在的太阳、月亮、地球,还有地球上的山脉、海洋、空气,甚至我们自己,曾经都只是一团巨大气体云中的尘埃。这一切的起源,都要从银河系里一片富含气体和星际尘埃的分子云说起,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宇宙“原材料库”。每立方厘米里有几千到几万个分子,而恒星之间的空间,平均每立方厘米还不到一个原子。要是把地球上的物质密度比作一个充满空气的奥林匹克游泳池,那这片星云的体积至少是地球的三倍。而且,这些星云超级巨大,宽度能达到几十到几百光年,质量比太阳重数千倍。

在重力的作用下,这些分子云的部分区域会在自身重量下坍塌,就像一座没有支撑的高楼,轰然倒下,从而点燃恒星的诞生。对于我们的太阳系来说,很可能是一颗大质量恒星在生命尽头,变成超新星爆发,那强大的冲击波就像一只大手,把星云的碎片聚集到一起,让这片星云开始收缩,进而产生了数百颗新的恒星。


由于这些云层实在太大,恒星很少能单独诞生,在它们生命的最初阶段,常常是几百、几千颗恒星聚集在一起,就像一个热闹的“恒星大家庭”,不过这个大家庭在之后会逐渐分散。所以,太阳和它周围行星的诞生,就是因为一颗巨星死亡引发的连锁反应。我们从那个时期的原始陨石中发现了只有巨星爆炸才能产生的不稳定放射性元素,这就给这个推测找到了合理的证据。

而被冲击波压缩的气体,就像慢慢泄了气的气球,开始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塌陷。随着气体和尘埃的增多,整个星云开始像陀螺一样,越来越快地旋转。那时候,太阳和地球都还不存在,但在这片由几代死星“贡献”的物质里,我们已经能找到构成它们的所有基本原子。这个过程一旦启动,就像按下了宇宙的“播放键”,再也停不下来。


在分子云中,原本分布在直径近一光年体积里的所有物质,经过大约5万年的时间,变成了一张狂暴动荡的“旋转星盘”。一场巨大的气体和尘埃风暴在中部地区盘旋,这里聚集了90%的物质,它们通过形成持续收缩的燃烧气泡而浓缩。这个由压缩气体和白炽等离子体组成的原子核,就是太阳的前身——原恒星。但它还不是一颗真正点亮的星星,几乎看不见,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深深地藏在不透明的气体面纱后面,只能在红外范围内发出微弱的光。

在原恒星周围,那些没有最终到达中心的10%物质,就像摊开的煎饼一样,变平并展开在一个比现在太阳系宽10到20倍的圆盘中,这就是原行星盘。在猎户座星云内,哈勃太空望远镜就发现了大约180个这样的原行星盘。在每个原行星盘的中心,都有一颗年轻的恒星,它的光线就像画笔一样,勾勒出气体茧的轮廓。和直径33光年的猎户座星云相比,这些正在形成的恒星系统就像小不点,但就是在这些小小的系统里,正孕育着未来的行星。


在太阳系诞生后的数十万年里,原行星盘里的气体继续缓慢地向中心流动,就像水流向漩涡中心,为包裹着冉冉升起新星的茧提供物质。而在这个旋转的圆盘中,一场行星的“建造工程”悄然开始。最初,99%的质量是以气体形式存在,只有1%是固体形式。但你可别小看这1%,它的质量相当于木星,或者是地球的300倍。在这个环境里,白热化的尘埃不断相互摩擦,就像两个调皮的孩子在打闹,产生静电并开始结块,粘在一起。

短短几千年,这些微小的尘埃颗粒就像滚雪球一样,在静电力作用下或者通过表面融合,长到了一厘米左右大小,这些就是未来行星的“种子”。再给它们几千年时间,有些“种子”就会长成直径一公里左右的块,就像从小石子变成了小山。当这些块的直径达到几公里时,重力就开始发挥作用,接力推动它们继续生长,因为这些块已经变得足够强大,能够吸引周围的物质了。


在原行星盘里,元素们就像一群活跃的小精灵,不停地聚集、粘连,方块们也相互碰撞。有时候,碰撞太过剧烈,就像两个大力士撞到一起,把这些块撞得粉碎,一切又得重新开始。但大多数时候,材料在接触后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大的元素,直到有些达到了行星阶段,变成直径在10到100公里之间的不规则球体。现在我们太阳系里的几乎所有彗星和小行星,都是那个遥远时代遗留下来的“行星胚胎”,它们就像时间的使者,见证了太阳系的诞生。当时,这些巨大的块数以百万计,它们的累积质量相当于数十倍地球质量,而且还在全速向各个方向移动。

在这个混乱又动荡的环境里,行星元素开始了一场不可控的吸积过程,一边建设,一边破坏。很多时候,撞击非常暴力,就像两颗炮弹相撞,主角们在世界末日般的巨响中“粉身碎骨”。但也有少数时候,冲击的角度和速度恰到好处,元素们能够融合在一起。那些在重大撞击中幸存下来的区块,继续不断增长,直到诞生出第一批行星胚胎,它们的质量介于月球到火星之间。现在,我们在太阳系中还能找到像灶神星这样的天体,它就是那个猛烈撞击时代的见证者。


在太阳系的内部区域,也就是离太阳比较近的地方,原行星盘相对贫瘠,年轻恒星的强大辐射就像一个“高温卫士”,阻止了水在云中变成冰。所以这里的行星胚胎完全是由铁和岩石制成的,它们的生长就像蜗牛爬行一样,缓慢而费力。经过1到2百万年的吸积过程,这里的天体质量甚至还不到地球质量的1%到10%。

但在太阳系的外部区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所谓的冰线之外,也就是离年轻恒星足够远,水能以冰的形式存在的地方,块的生长效率极高。因为冰水就像“胶水”一样,让起始元素能够快速放大,形成由半冰冻的水和岩石组成的行星胚胎。所以,在不到100万年的时间里,外太阳系的原行星盘就已经包含了巨行星的核心,它们的质量达到了地球的5到20倍。这些原子核还会通过虹吸周围的气体,继续快速生长。


更神奇的是,太阳系中最雄伟的四颗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的形成速度竟然比那些小岩石行星要快得多。木星被认为是第一个形成的行星,它就像一个贪吃的孩子,在原行星盘中大口大口地“吃”着未开发的尘埃和气体。短短一百万年,最大胆的行星胚胎就变成了气态巨行星木星。

木星的突然增长,就像一个霸道的“资源掠夺者”,让其他气态行星能吃到的冰、气体和漂浮尘埃变少了,大大减缓了它们的发展速度。而且,木星在以丰富的漂流物质为食的同时,也稍微减速了,这导致它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轨迹,开始向太阳螺旋前进。当它穿过年轻系统的一部分时,如同一个巨大的“推土机”,在圆盘中挖出了一条宽宽的轨迹,并且继续增长,直到成为太阳系中最重的行星,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320倍,比其他所有行星的质量总和还要大。


土星则紧跟木星的脚步诞生,虽然它和木星大小相当,但观测结果显示,它要比木星小一些。这是因为木星已经“吃掉”了最重的元素,土星形成的时候,只能用剩下的较轻气体来生长,就像吃别人剩下的饭菜,自然就长得没那么“壮实”了。

至于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们是最后形成的气态行星。到它们形成的时候,年轻太阳的排放已经把构成外部磁盘的一些氢气和氦气吹散了,它们能获取的材料明显减少,所以就变得更小了。很长一段时间,天王星和海王星都像两个神秘的谜团,因为它们离太阳实在太远了,在那么偏远的地方,很难找到足够的物质让它们长到现在这么大。这就表明,它们很可能是在离太阳更近的地方形成的,甚至可能在土星和木星现在占据的轨道附近。直到很久以后,它们才向外迁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当巨行星在原行星盘中“横冲直撞”的时候,在系统的中心,重力收缩让压力和温度不断增加,终于,太阳被点亮了。不过,那时候的太阳还很不稳定,处于所谓的金牛座T期。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年轻的太阳就像一个脾气暴躁的孩子,受到愤怒的猛烈爆发困扰,它有一个快速旋转的磁性系统,能够以光速的0.1%的速度抛出物质。这个年轻的太阳还能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内,突然把光强度增加40倍。太阳风和带电粒子通量的威力,是我们现在知道的几百万倍,它们逐步清理着内部的原行星盘。通过赶走大部分残余气体,恒星大大减缓了靠近它的行星的生长速度。

而在太阳系更远处,仍然相对富含气体的圆盘中,木星的引力影响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形成了在其轨道之后出现的密度波盘。这个密度波盘防止大部分仍在旋转的物质进入太阳系内部,从而限制了那些小岩石行星的生长。同时,这些密度波也让木星和土星失去了轨道能量,于是土星开始缓慢地向太阳迁移,在迁移过程中,它们还会“吃掉”路上遇到的物质。当木星到达火星现在的位置时,它停止了迁移,并且它的轨道与土星的轨道产生了共鸣。


这时候,土星绕两圈,木星绕三圈,它们一起在各自轨道上同步速度。但这种共鸣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后果,它们竟然颠倒了迁徙的方向,走回了外太阳系。最终,两大巨头的来回折腾,让系统内气态气体的数量急剧减少,这个过程只用了不到10万年。而这一变化对太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内部太阳系被彻底改变了。两颗巨行星的撤退改变了仍在形成的原行星的轨道,也把原行星的轨道搅得乱七八糟,重新分配了物质,导致了大规模的碰撞,也让原行星停止了成长。木星向内太阳系的迁移,很可能就是火星尺寸相对较小的原因。

这时候,木星、土星,以及天王星和海王星,如同失去了风力的帆船,它们停止了迁移。对于气态行星来说,它们再也没有可以“吃”的气体了,增长也就此结束,这样一来它们的形成窗口将彻底关闭。


从气体和尘埃的星云,到一个几乎完整的恒星带着行星的系统,原行星盘几乎被清理干净,这个过程快得让人惊讶。如果把太阳系存在的46亿年比作人类的85年寿命,那么这个时期只相当于2个月。在这个年轻的太阳系里,仅仅100万年后,它的中心就有了一颗稳定下来的恒星,这颗恒星慢慢回到主序阶段。

此时,太阳占据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98%,而所有其他行星、小行星和彗星加起来,只占了剩下的0.02%,并且其中大部分质量还在木星那里。从表面上看,这个系统似乎已经达到了平衡,变得舒缓平静。外巨行星的湍流轨道也平静下来,分散开来,幸存下来的小岩石行星也在完成它们的形成过程。


但在太阳系内部,那些剩余的几十颗原行星的轨道仍然不稳定。在接下来的50到100万年里,发生了大量罕见的碰撞,最终,这些原行星被简化为我们现在知道的四颗岩石行星。在这个消除阶段,还发生了一件大事,一颗和火星大小差不多的原体与地球碰撞,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月亮。在整个太阳系范围内,重大碰撞变得极其罕见,轨道上也基本没有了大块的碎片,只有一些足够小的碎片,能够承受年轻恒星的紫外线辐射强度。 但这种平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在平静的背后,一场新的混乱正在悄悄酝酿。因为消失的气尘盘就像一个稳定器,它能让行星保持在近似圆形的轨道上。

没有了它,年轻的太阳系就像一个失去了方向盘的汽车,开始慢慢滑向新的混乱。这种相对平静的状态持续了近5亿年。在这5亿年里,五颗气态行星在遥远的地方,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一场危险的影响力游戏。 你没听错,在那些遥远的时代,很可能存在着一颗神秘的第五颗气态行星,还有一个巨大的外部盘,里面包含着质量是地球20到30倍的物质,以数十亿颗行星胚胎的形式存在。为了理解为什么这个盘和这颗雄伟的第五颗行星现在消失了,我们得回到气盘消失后不久的太阳系状态。


那时候,气体行星的轨道配置比现在紧凑得多,而且处于一种无声的紧张状态。数亿年来,轻微的潜在引力不平衡被行星盘吸收,行星盘就像一个缓冲器,通过不断调整这些元素的轨道共振,吸收行星相互作用产生的能量。但随着行星盘不断弹射物质,它变得越来越薄,越来越轻,最终无法稳定巨行星的轨道。平衡被打破了,其中一个巨人从轨道共振中脱离出来,混乱开始了,或者更准确地说,动态不稳定性迅速爆发。巨人们施加的引力拉力,让它们的轨道相互交叉,它们靠近并交换轨道能量,整个系统的平衡几乎被完全打破。接下来就是一场无序又复杂的“大扫荡”,行星的轨道受到严重干扰。


外太阳系的行星离开了它们紧凑、近圆形的轨道,开始沿着强烈偏心的轨迹围绕太阳运行。当第五颗行星被天王星的轨迹弹射出去,或者至少被送到了它的边缘时,海王星的轨迹也被修改,使得它们穿过了外带的巨大碎片场,那里有少数没有被吞噬的行星胚胎。受到两颗行星到来的干扰,数十亿块位于太阳系冰冷范围内的岩石和冰被分散到四面八方,引发了一场彗星和小行星的“暴雨”。

从模拟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不稳定发生之前和之后的几百万年里,外带的元素几乎被全部打乱。这个带原本质量是地球的20到30倍,以数十亿个几公里宽的方块形式存在,现在它们被发送到整个太阳系,引起了彗星和小行星的阵雨。有些被推进到外太阳系的方向,为遥远的奥尔特云提供了物质;其他的则在气态行星附近漂流,比如海卫一或海王星的一些卫星,人们认为它们就是被摧毁的元素,后来被行星俘虏了。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要让四颗巨行星在这场宇宙碰撞中幸存下来,并达到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平衡状态,理论上就必须有一颗行星被牺牲掉,这颗行星很可能就是那颗神秘的第五颗气态行星。它与系统的引力联系已经破裂或减弱,以至于它的轨道离太阳太远,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发现它。有些研究人员怀疑,在我们太阳系内可能存在一颗假设的第九颗行星,它在一个可怕的椭圆轨道上运行,大约每10到20万年绕我们的恒星一周。虽然它可能会漂流到深空,但仍然会被太阳的引力锚定,只会在距离太阳200个天文单位以内,也就是太阳与海王星距离的六倍处出现。

由于这种新的不稳定性,太阳系遥远外侧仍然存在的数千个冰冻行星胚胎,会被巨行星在其扇区的定期通过而弹射出去。每次弹射,这些胚胎都会吸取一点巨人的轨道能量,从而逐渐改变它们的轨道角度,直到系统或多或少达到我们现在知道的配置。海王星也向外太阳系漂移,并且蹂躏了小行星带。现在,这片位于距太阳两到四个天文单位之间的小行星带,非常稀疏,总质量仅为地球的百分之一。


但在太阳系形成之初,这条小行星带的物质密度要高得多,有足够的物质形成另外两到三颗地球大小的行星。但海王星和木星的引力影响,就像两个捣蛋鬼,把这条小行星带搅得支离破碎,还把许多彗星小行星推入了太阳系内部,在近1亿年的时间里,对所有岩石行星造成了大规模轰炸。这场从天而降的“鹅卵石雨”,虽然给地球带来了一些破坏,但也带来了一些宝贵的东西,比如以水的形式存在的小宝藏,这些水嵌入岩石中,最终帮助填满了海洋。

不过,地球表面已经没有了这个密集轰炸阶段的痕迹,因为地球表面的永久更新把这些痕迹都抹去了。但月亮、水星和火星,今天仍然以无数撞击坑的形式,留下了这场轰炸的伤痕。 这就是太阳系动荡历史上的最后一次重大事件。


从那以后,行星在其轨道上的运动就基本保持不变了,它们就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以几乎精确的节奏跳动。当太阳系的"青春期"动荡逐渐平息,一场决定地球命运的大戏悄然上演。大约40亿年前,地球经历了一场持续百万年的暴雨,这场雨把一颗炽热的"炼狱星球"改造成了孕育生命的蓝色摇篮。我们你想象到,整个天空被厚重乌云完全覆盖,雨水倾盆而下不分昼夜,雨滴砸在冷却的岩浆岩上发出持续轰鸣——这可不是普通的雷阵雨,而是持续千万年的全球性降雨!

这场大雨的水源堪称"内外兼修"。外部来源是晚期重轰炸期送来的"宇宙快递":彗星和小行星携带的冰物质在撞击地球时融化,为大气注入大量水汽;内部则来自地球自身的"地下水系统",火山喷发不断释放地幔中储存的水分。科学家通过分析陨石发现,地球海洋的水大约一半来自太空,一半来自地球内部。


雨水汇聚成的原始海洋与今天我们看到的截然不同:那时温度高达50-80℃,而且覆盖了90%的地表。但正是这片"温热的化学浓汤",为生命诞生提供了完美的实验场。2024年科学家在格陵兰38亿年前的岩石中发现了水成沉积物,证明早期海洋已开始与岩石交互,孕育着生命的种子。

而最新研究给我们带来了惊人发现:2025年7月,科学家证实微陨石表面能自发形成原始细胞结构!这些遍布宇宙的微小"星尘"就像无数微型实验室,当它们与含有脂肪分子的水溶液相遇时,脂肪分子会在其崎岖表面聚集,自组装成稳定的囊泡结构——这正是生命前体的关键形态。


更神奇的是,探测器从本努小行星带回的样本分析显示,这颗像陀螺一样旋转的小行星表面不仅含有构成DNA和RNA的所有5种碱基,还有14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最有趣的是,地球生命的氨基酸几乎都是"左撇子",而本努的样本中"左撇子"和"右撇子"氨基酸几乎各占一半——这暗示地球生命可能只是宇宙中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

这些发现完美衔接了"宇宙播种"假说:微陨石提供"组装支架",小行星送来"建筑材料",原始海洋则是"施工现场"。这个宇宙快递不仅送来了零件,还附带了组装说明书,生命的诞生或许真是一场跨越星际的合作项目。

而这个项目中,木星是太阳系的"护卫队长" ,地球则是太阳系的"幸运儿"。从太阳系行星排列来看,木星绝对是最关键的"守护神"。这颗质量相当于320个地球的气态巨行星,用强大引力拦截了绝大多数危险的"不速之客"。 2021年9月,一位巴西业余天文学家就目睹了一颗小行星撞击木星表面引发剧烈闪光,撞击范围相当于地球的一半大小。


而1994年苏梅克列维九号彗星撞击事件更堪称宇宙级灾难片:彗星被木星引力撕裂成21块碎片,最大一块直径4公里,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撞击木星,释放能量相当于6万亿吨TNT当量。科学家计算,如果没有木星,地球被小行星撞击的概率会增加1000倍——结果地球可能成了"宇宙靶场"。

木星的保护不仅体现在拦截撞击上,它的引力还像一只无形的手,通过密度波调节着小行星带的物质分布,既防止太多物质进入内太阳系制造麻烦,又保留了足够多的"建筑余料"供地球获取水资源和有机物。这个太阳系最大的行星,用自己的身躯为地球撑起了一把安全伞。


当我们回望太阳系的演化史,就能明白,太阳系的历史不是必然,而是无数偶然事件的叠加:他是恰到好处的超新星触发形成,是巨行星的精准迁移,是晚期重轰炸的"恰到好处",甚至是氨基酸的"左右手"选择……每一个环节都像多米诺骨牌,任何一步出错都不会有今天的地球。

从46亿年前的分子云坍塌,到持续千万年的原始降雨;从微陨石上的原始细胞,到木星的默默守护——太阳系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偶然与必然的史诗。我们脚下的每一块岩石,呼吸的每一口空气,甚至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来自那颗早已消失的超新星,来自那场席卷年轻太阳系的尘埃风暴。


当你下次仰望星空时,不妨想想:我们都是星尘的孩子,是宇宙演化的奇迹。月球上的环形山记录着太阳系的撞击岁月,地球上的海洋珍藏着生命起源的密码,木星的条纹诉说着引力的交响曲。而那些遥远的系外行星,则在提醒我们:在浩瀚宇宙中,我们既平凡又独特。

此时此刻,太阳系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既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篇章的书写者。让我们携手探索未知的宇宙奥秘,用智慧和勇气书写属于人类的星际传奇,让我们的足迹成为宇宙中永恒的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已确认:全部关闭!退出中国市场

已确认:全部关闭!退出中国市场

中吴网
2025-09-16 22:31:40
小心“张云龙”!多名受害者及家属指认:他已诱骗至少4人到柬埔寨同一电诈园区

小心“张云龙”!多名受害者及家属指认:他已诱骗至少4人到柬埔寨同一电诈园区

红星新闻
2025-09-18 20:23:06
这300万人的死,换来了我们的生

这300万人的死,换来了我们的生

最爱历史
2024-04-05 19:56:07
太突然了!泰国传来重磅消息,新总理阿努廷大惊失色,佩通坦笑了

太突然了!泰国传来重磅消息,新总理阿努廷大惊失色,佩通坦笑了

现代小青青慕慕
2025-09-19 09:55:11
大学老师开始“贷款上班”

大学老师开始“贷款上班”

东亚财评V
2025-09-17 07:08:06
费内巴切主席回应穆帅:他这种教练说那样的话是在贬低他自己

费内巴切主席回应穆帅:他这种教练说那样的话是在贬低他自己

懂球帝
2025-09-19 17:29:12
云海肴80后创始人赵晗因心梗去世!曾说“要给云南争光”

云海肴80后创始人赵晗因心梗去世!曾说“要给云南争光”

南方都市报
2025-09-19 14:12:05
刚刚!10级!台风在汕尾登陆!又有两个台风生成

刚刚!10级!台风在汕尾登陆!又有两个台风生成

南方都市报
2025-09-19 15:18:48
网曝成都大悦城西贝现状:18日晚上用餐高峰,仅仅只有一桌在吃饭

网曝成都大悦城西贝现状:18日晚上用餐高峰,仅仅只有一桌在吃饭

谈史论天地
2025-09-19 10:23:14
狂轰17分11板2盖帽!余嘉豪统治攻防两端,西班牙球迷纷纷叫好!

狂轰17分11板2盖帽!余嘉豪统治攻防两端,西班牙球迷纷纷叫好!

田先生篮球
2025-09-19 15:38:47
中组部有关干部局负责同志宣布中央决定,他们履新!

中组部有关干部局负责同志宣布中央决定,他们履新!

上观新闻
2025-09-19 16:47:03
起底西贝供应商:同款冷冻西兰花和海鲈鱼还卖给了谁?

起底西贝供应商:同款冷冻西兰花和海鲈鱼还卖给了谁?

界面新闻
2025-09-18 20:58:56
苹果客服回应iPhone17系列新机凹陷:边框材质为铝金属,相较于钛金属偏轻软,碰一下可能会出现凹陷

苹果客服回应iPhone17系列新机凹陷:边框材质为铝金属,相较于钛金属偏轻软,碰一下可能会出现凹陷

台州交通广播
2025-09-19 14:46:21
利空!集体大跌

利空!集体大跌

中国基金报
2025-09-19 15:51:31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林徽因落选的国徽方案,网友看后感叹:审美确实一绝,但真不合适

抽象派大师
2025-09-17 14:41:51
“给钱也不卖中国”!日德联合断供高铁车轮,被中国规则彻底打脸

“给钱也不卖中国”!日德联合断供高铁车轮,被中国规则彻底打脸

刘森森
2025-09-19 11:53:13
男子给小35岁情人转1340万,66岁妻子起诉返还:自己曾省下工资支持他东山再起,第三者生活奢侈配备多名佣人

男子给小35岁情人转1340万,66岁妻子起诉返还:自己曾省下工资支持他东山再起,第三者生活奢侈配备多名佣人

极目新闻
2025-09-18 21:25:37
朝鲜副国级高官叛逃脱北,曝光金家秘闻:酒池肉林、80万买轩尼诗

朝鲜副国级高官叛逃脱北,曝光金家秘闻:酒池肉林、80万买轩尼诗

猫眼观史
2024-03-25 14:31:14
2-13!中国队实力弱 创12年尴尬纪录 出线难度大 亚足联帮不上忙

2-13!中国队实力弱 创12年尴尬纪录 出线难度大 亚足联帮不上忙

侃球熊弟
2025-09-19 00:20:03
张亚中:当选国民党主席后,立刻恢复“国统纲领”重启国共论坛

张亚中:当选国民党主席后,立刻恢复“国统纲领”重启国共论坛

海峡导报社
2025-09-19 10:00:04
2025-09-19 17:55:00
三农老历
三农老历
热爱农业种植、养殖、农民创业小故事以及分享真实农村生活
1397文章数 1023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翟欣欣与前夫聊天记录披露 前夫跳楼前被骂"不得好死"

头条要闻

翟欣欣与前夫聊天记录披露 前夫跳楼前被骂"不得好死"

体育要闻

从轮椅到铜牌 他熬了7年:下个目标唱国歌!

娱乐要闻

全智贤被全面抵制!相关代言评论区沦陷

财经要闻

"矿霸"填埋万吨危废 当地政府成立调查组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旅游
教育
房产
时尚
艺术

旅游要闻

热闻|清明假期将至,热门目的地有哪些?

教育要闻

【预告】9月22、26日丨“南方教研大讲堂”第61、143场“优化生态文明教学 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二次教研

房产要闻

好猛!海南楼市,一批王炸楼盘杀出!

今日热点:电影《震耳欲聋》定档1004;《惊天魔盗团3》发布新预告……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