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推 荐 人:王彩丽(沈阳活地图)
●推 荐 地:铁西工人村历史建筑群
●推荐理由:这里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潮,
却能让你触摸到
最真切的老工业基地的灵魂。
沈阳市铁西区赞工街2号,
一片红砖建筑群正以沉默的姿态讲述着另一种沈阳故事。
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后沈阳工人的骄傲、沈阳工业文明的符号
——铁西工人村历史建筑群。
斑驳的苏式窗框里定格着热血沸腾的岁月,
青石板路上回荡着老工人的笑声……
这里,不要门票,无需攻略,只需一颗愿意倾听历史的心。
红砖记忆 新中国最早的“顶配住宅”
1951年的沈阳西部还是片菜地,三条马车道碾过泥土,运菜的车夫不会想到,几年后这里会竖起143幢3层红砖楼。“毛主席说‘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86岁的古奶奶坐在木椅上晃着蒲扇,指着远处的楼房告诉记者,工人村巅峰时期居住着上万名产业工人,楼里有独立厨房、冲水厕所,甚至还有集中供暖——这在当时堪称“顶配住宅”。
这片占地面积11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是新中国最早的工人住宅楼群。走进院子,仍能看见晾衣绳上飘着的蓝布工装,墙角堆着的铁皮工具箱——这些细节像时光的补丁,缝补着半个多世纪的记忆。
时光长廊 老照片墙下的双重穿越
想读懂工人村的灵魂,一定要从南十一西路赞工街开始。这里的5组展示墙,十几张黑白老照片堪称露天胶片博物馆:
褪色的黑白照片里,几名女工抱着孩子在“工人村站”正准备登车,解放大卡车改造的公交车格外“洋气”;调皮的小男孩手捏铁棍玩着当年盛行的游戏之一——滚铁环;为大家发放米面的女工笑靥如花;居民楼前一青年骑上自行车,一手扶把,一手比耶;工人村电影院门前堆满了自行车……最震撼的当属一面名为“功勋——工勋”的展示墙,《沈阳市工人村总平面配置草图》《铁西区工人村全景图》——虽然斑驳,却能看清当年令人震撼的规划和布局。
正巧带孙子路过的王大爷说:“当年这里可热闹呢,下班时满街都是戴安全帽的人,自行车叮铃铃响成一片。”老照片里的火热与现实的静谧,恍如目睹一场盛大的时空折叠,这份错位感恰是工人村最独特的魅力。
钢铁童话 滑梯、雕像与青石板
走进院子,像是跌进了时光胶囊。东侧小广场上,几组雕像活灵活现:两个青年单腿站立玩“撞拐”,一个男孩撑着另一个人的背玩“跳马”,最妙的是下象棋的一组,戴前进帽、披着工装的工人捏着棋子,旁边的小孩踮脚指着棋盘,旁边围观者的皱纹都刻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我们年轻时的样子。”王大爷指着雕像说。
广场南侧的钢铁滑梯是绝对的C位——纯钢板焊成,既高又陡。几个孩子尖叫着滑下来,屁股刚着地就又爬上去。“我小时候就在这滑,现在都轮到孙子接着滑了!”滑梯下面是个大沙场,王大爷坐在旁边的石凳上,阳光晒得青石板暖洋洋的。
在工人村,最该打卡的不是建筑,是坐在树下的老人。爷爷们围坐在一起,话题从俄乌冲突跳到国产航母;奶奶们则凑在阴凉处,手里择着菜,嘴里聊着“当年咱厂抢生产,三天三夜没合眼”。
“大炼钢铁那会儿,我们电缆厂一天要出三吨铜线,我跟对象(丈夫)都在厂里,他炼钢我接线,下班回家路上还讨论技术革新。”其中一位奶奶说道。古奶奶接过话头:“我在螺钉厂,抗美援朝时赶工,手磨出泡都不歇,现在想想,也不知道哪来的劲头。”她们说着,如果你坐下听,他们会告诉你更多:哪个楼曾住着劳动模范,哪个窗口总飘出红烧肉的香味,甚至哪棵树是建厂时一起栽的。“咱这砖头缝里,全是沈阳的‘根’啊。”古奶奶说。
一点感受
离开工人村时,夕阳给红砖楼镀上了金边。这处被新楼盘包围的老建筑群,像一枚生锈的纪念章,别在城市的衣襟上。它不喧嚣,不网红,却用最朴素的红砖、最真实的人事,告诉你沈阳为何被称为“英雄城”——因为这里的每一块砖,都镌刻着奋斗的温度;每一道皱纹,都藏着不被时光磨平的豪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