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5 年前,《搏击俱乐部》改编自查克・帕拉尼克的小说横空出世,立马在影评界和观众里掀起了大争论。
如今再回头看,主角泰勒・德顿居然成了男性权利运动的“非讽刺”代言人,这片子的社会影响真是越品越有味道。
电影里爱德华・诺顿演的叙述者,就是个典型的现代“工资奴隶”每天机械地给保险理赔打分,赚来的钱全砸进了宜家家具里。
内心空得发慌,还睡不着觉,只能靠参加各种病痛互助会暂时填填心理窟窿,找找情感出口,直到他遇上布拉德・皮特演的泰勒・德顿,生活彻底翻了天。
其实泰勒就是他潜意识里的自己,又帅又有魅力,身体壮得像头牛,做事还不按常理出牌。
泰勒处处跟社会规则对着干,反感那些让人不停买买买的消费主义,还搞了个地下搏击俱乐部。
在他看来,男人就得靠互相打架,才能找回那股“活着的激情”,可慢慢到后面,这些搏击俱乐部变成了更吓人的民兵组织“大混乱计划”。
这时候叙述者才后知后觉,自己脑子里造出来的泰勒,根本就是个藏在内心的怪物,说真的,这段剧情把现代人被生活磨平棱角后的内心挣扎,拍得太戳人了。
从褒贬不一到网络“重生”
电影刚上的时候,评价那叫一个两极分化,《滚石》杂志夸它“敢挑战偏见,能震撼世界,就算面对虚无都能让人笑出来”。
但影评人罗杰・埃伯特却骂它宣扬暴力,是“快乐的法西斯主义”,《卫报》的批评倒挺说到点子上:表面看是反消费主义,其实藏的是现代男性的危机,而且这危机还老被人误解。
后来互联网起来了,泰勒・德顿居然在网上“复活”了,Reddit上那些男性权利主义者,把他当成了大英雄,说他点破了现代男性被消费主义和社会结构压得喘不过气的困境。
有人还写:“现在的男人都被社会要求逼得受苦,天性都被剥夺了,泰勒的想法说到了我们心里去。”
其实泰勒不光是跟资本主义对着干,他更想把现代男性在婚姻、工作、家庭里的束缚全撕烂。
他台词里满是对男性身份被削弱的抱怨:“我们是被女人养大的一代男人,我真怀疑,再找个女人能给我们答案吗?”
不过原作者帕拉尼克对泰勒的态度挺中立,他说读者和观众爱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我从不给作品或角色定死意义,这就像罗夏墨迹测验,每个人看都不一样。”
但电影里的泰勒比小说里更像 “英雄”,“大混乱计划”被夸大了,连他破坏信用卡公司的操作,看着都快有点 “慈善”味儿了。
帕拉尼克说故事核心是“修复一个人,不是修复社会”,还坦言布拉德・皮特是唯一人选:“没皮特就没这电影,更没泰勒・德顿这个偶像。”
这话真没说错,皮特那股又野又迷人的劲儿,直接把泰勒的魅力拉满了,也难怪会被男性权利运动当成标杆。
25 年后再看
如今重刷《搏击俱乐部》,绕不开一个问题:泰勒・德顿到底是对压抑男性的社会控诉,还是个危险的偶像?
电影里的暴力和男性气质迷思,到了互联网时代,被不少年轻人错当成了“社会反叛”的模板。
但帕拉尼克早就提醒过:“这是一场个人的心灵斗争,不是社会革命。”
想想确实是这么回事,电影里叙述者最后要摆脱泰勒的控制,本质上就是跟自己的空虚、愤怒和解,而不是真的要推翻整个社会。
那些把泰勒的暴力和极端言论当真的人,其实是没看懂故事的内核。
25 年过去了,这片子看着还是让人热血沸腾。
但泰勒的魅力背后,藏的是对现代男性身份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现代社会到底给男性套上了哪些无形的枷锁?
男性该怎么找到真正的自我认同?这些问题到现在也还在困扰着很多人。
或许这就是《搏击俱乐部》能一直火下去的原因:它不只是一部电影,更像一面镜子,逼着观众去想自己的生活,去看清楚自己内心的“泰勒”。
这种能让人看完还反复琢磨的片子,才配得上“历久弥新”这四个字。
结语
从诺顿饰演的“社畜”在消费主义中迷失,到与皮特塑造的泰勒展开一场自我与欲望的博弈,《搏击俱乐部》用充满张力的剧情,撕开了现代男性身份危机的面纱。
上映时滚石的盛赞与埃伯特的痛批,早已预示其争议性的底色。
25年间,泰勒从“内心怪物“被误读为男性权利运动的偶像,恰恰印证了影片如罗夏墨迹般的解读空间。
但帕拉尼克“修复个人而非社会”的初衷从未改变,这部作品终究是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在岁月流转中持续叩问:当迷茫与愤怒袭来,我们能否守住真正的自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