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守护患者安全,如何深度融入医疗体系的底色?9月17日是世界患者安全日。从手术台前的“三查七对”到智慧医疗的精准扫码,从用药安全到癌症防治全程管理……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加强患者安全管理。(9月17日 新华社)
近年来,诸多智能工具在守护患者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腕带二维码与移动护理终端已成为护士“新标配”,给药、输血、标本采集前扫码核验,让传统“三查七对”在智能辅助下更准更快;电子病历系统自动提示药品相互作用及过敏史,智能输液泵实现精准控速,手术机器人提升复杂手术精确度。这些数字技术正成为守护患者安全的“哨兵”。
智能工具在守护患者安全方面,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供挖掘。当前技术治理模式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转变,意味着智能工具可进一步参与到更多安全管控环节。比如,在急危重症抢救中,智能系统可实时分析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提前预警潜在风险。在高风险技术应用中,伦理审查与急危重症抢救方案设计可嵌入标准化安全管理模块。智能工具还可支持开设安全课堂、阅读医学科普读物,帮助患者识别风险信号,构建“医患协同共防”的新型医疗安全模式。
信息和智能化时代,挖掘智能工具的更大潜力,既是应对诊疗流程复杂化、技术应用多元化挑战所需,又是推动医疗安全迈入精细化管理新阶段的必然。唯有持续在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发力,方能利用智能化工具显著提升患者的安全程度。□唐传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