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大灾大难,可以健康的安度晚年应该是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但事实上一些看似正常衰退的老年问题,却是最折磨人的老年病,其负担甚至远超某些癌症,就比如以下这五种。
一、让老人身体失控的“帕金森”
在众多困扰老年人的疾病中,帕金森病以其独特且残酷的方式,成为了折磨患者与家人的慢性酷刑。它并非那种迅速致命的疾病,而像一位无形的窃贼,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点点偷走患者的行动自由、面部表情,甚至尊严。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老人步履蹒跚、动作迟缓,很多人简单归咎于“老了,不中用了”,却不知这背后可能正是帕金森病在作祟。
帕金森病是大脑中调节身体运动的部位出了问题,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它有着病程长、症状繁、无法治愈的特性。其症状广泛且复杂,对人生几乎所有功能进行全面侵蚀。
从运动症状来看,静止性震颤就是其最为典型的表现,如同“搓丸样”的手抖,在静止时出现,情绪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颤抖部位包括手、腿、口下颌、舌头、脑袋。肌强直会让全身的肌肉持续僵硬,仿佛被无形的绳索捆绑住了一样,活动时会有“齿轮样”或“铅管样”的阻力感,异常的费力。
运动迟缓让一切动作都变的更缓慢,起床、穿衣、行走、转身都成需要患者巨大努力才能完成;写字会越写越小出现“小写症”;脸上的肌肉活动及眨眼的次数也会变少,总是一副面无表情,两眼瞪着的样子。病情中晚期的时候,患者的平衡性就会慢慢失调,双手摆臂的频率也会减少,身体更容易向前倾,走起路来步伐变得又小又快,特别容易跌倒,导致骨折等二次伤害,这也是该类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由于此类疾病属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自然也就会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
顽固性便秘几乎贯穿患者的整个病程,多数患者都会经历排便费劲,每次排便时间>30分钟或者长期超过两天才能排一次便;很多患者还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站起时头晕眼花,甚至意识丧失;还会有多汗、排尿障碍等情况。
而且超过一半的患者会经历抑郁、焦虑、淡漠,他们并非不想开心,而是疾病剥夺了他们快乐的能力。睡眠障碍更是十分的常见,很多患者再晚上睡着了总是爱做梦,并常常是会大喊大叫、拳打脚踢,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患者还容易失眠,总是醒,白天不停的打盹儿。还有一些患者的嗅觉会减退或丧失,鼻子没法很快的辨别食物的味道,或者无法辨别气味来源于哪个物品;还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麻木。慢慢的就还会出现认知障碍,记不住东西等。
该类疾病目前基本没有可治愈一说,主要用药为左旋多巴类药物。
对于刚确诊的患者来说,药物治疗的效果一般都会比较好,但随着病程的进展,药效会逐渐减退。而且,帕金森病患者发病5 - 10年后,随着病情进展进入疾病中晚期,此时也进入了老龄化阶段,由于大脑和脑干中的黑质纹状体的功能下降,导致多巴胺水平下降,原本使用的左旋多巴剂量可能就不合适,患者的运动障碍开始加重,还会出现更多并发症。
长期用药后,单次的用药不止会变得无效,患者的身体还可能出现不受控制的面部怪相,手舞足蹈,或者是走路的时候起步变得很困难,双脚像被粘在地面一样无法走路,或是遇到拐弯的时候很难转身,只能原地踏步。还会出现患者行走时突然下肢僵硬无法移动,数分钟后又突然恢复活动。
其与三高等老年慢性病相比,其实并不少见,上年纪的老人患病率会成倍升高。流行病学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每100人就有1~2人患病,85岁以上老年人每100人就有3~5人患病。之所以将此类疾病排在第一位,是因为它并非可以即刻夺走患者的生命,而是以一种缓慢而确定的方式,剥夺一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与快乐,让每一天都充满挑战,不仅折磨着患者的身体,更考验着家人的耐心与爱心。
二、吞噬老人记忆的“阿尔茨海默病”
同样属于大脑退行性病变的一种,阿尔茨海默病更像是一块悄然无声、缓慢擦拭记忆的橡皮擦。它同样不会直接去摧残患者的肢体,而是以一种更彻底的方式去攻击着一个人的记忆、思维与人格。
其实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此类疾病,大家都会觉得老了,忘事很正常。但普通的健忘是偶尔忘记事情,事后经过提醒还能想起;而此类疾病带来的记忆衰退,是某些记忆的痕迹会被彻底的从大脑中抹去,仿佛那段经历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患者可能会反复的询问同一个问题,或是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转身就会忘记,又或是对平时很熟悉的东西突然开始叫不出名字,甚至开始在熟悉的地方迷路。
随着病情持续的时间增加,记忆被破坏的也会越来越多,患者认知能力也会变差,比如计算能力下降,购物的时候没有办法自己结账,总认为对方算错了;理解能力下降,平时从事的工作,或是原来得心应手的家务活,现在做起来变得很困难,经常性的拿着簸箕找簸箕;执行能力也会下降,甚至连简单的刷牙、穿衣服都需要家人一步一步的去重复教,身边需要随时有人看着。
患者也分不清楚具体的时空定向,出门之后自己一个人没办法找到回家的路,就算在自己住的房子前面也识别不出自己的家;对于身边人也会出现记忆偏差,因为此类疾病患者的记忆是呈倒退性遗失的,反而对小时候的记忆很深刻,所以也就很容易将儿子、女儿认成自己的爸爸妈妈,其他人都是陌生人。
更令人窒息的是,由于善忘等原因,患者还会变得越来越多疑,对照顾的人猜忌,被迫害妄想症,觉得大家都是要害自己,常会觉得配偶对自己不忠,或是子女偷拿了自己的东西;情绪波动也会很剧烈,时而淡漠,时而焦躁易怒,甚至出现攻击行为。由于对时间认知丧失,他们可能半夜三更就起来打扫房间,吵闹,或是出现幻觉,凭空像是和人在对话一样,往往是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家人跟着只会是身心俱疲。
但这些其实并不是患者有意的找茬,而是大脑出现了病变导致的,他们同样很痛苦,却没有办法正常的表达出来。到了疾病的晚期,患者词不达意已经成为常态,慢慢的就会变得孤立,语言功能逐渐枯竭,最后只会陷入沉默。虽然肢体完好,但却不再受大脑所控制,只能长期瘫软在床上,等着家人的照料,最终丧失了一切的记忆。
而且此类疾病同样无法通过药物去治愈,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对于患者的家人来说更像是一场漫长且看不到希望的告别,所有的耐心、情感可能都会在这里消磨殆尽。
三、将老人推入社交绝境的“耳背”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老人仍然耳聪目明,而有些老人却已经听力受损严重。刚开始可能只是听不清一些高频(如s、sh、x、q等清辅音密集段)的声音,或是在嘈杂的环境中分辨不出对方在说什么,又或是听不到电话铃声等。
因为自己听不太清,所以患者常常说话声音会很大,周边人听着可能会觉得很吵。而家人与其沟通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将音量提高,重复话语,并可能略带抱怨地说:“跟你说话真费劲!”或“耳朵怎么这么背了?”这些无心的言语,却可能让老人因为本身沟通就不顺畅而心生挫败,开始变得不怎么爱张口说话了。
同时,长期持续的听不清或是听错了都会让大脑更高速的运转,试图去听清楚,努力的去辨别声音,这就会使神经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久而久之变得记忆力下降。
而且这种听不清,还会直接影响到日常的社交,患者无法跟上别人的聊天节奏,可能只会在一旁默默的保持微笑点头,慢慢的就会变得害怕与人交谈,开始回避社交。但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社交隔阂,都会增加患者的孤独感。
大量研究显示,如果在听力受损之后,长期不进行干预任由病情发展,那这就是老年认知衰退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一个独立且重要的危险因素。重度听力受损的老年人发生认知障碍的风险甚至超过了32%,而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升高了约20%。
其实,与前面两种无法治愈的疾病相比,此类疾病的悲剧往往更在于患者及身边人的认知,因为大家普遍认为人老了耳背很正常,也很少有人会想着积极干预一下。但其实,现代的助听器技术已经可以很好的改善多数患者的听力状况。同时,相比于技术,更需要家人的关心。
四、引发老人致命性连锁反应的“骨质疏松”
在老年人中,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掉的疾病就是骨质疏松。大家都会觉得骨骼中钙质等矿物质的流失速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快,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这会使骨骼的内部结构变的稀疏,布满孔洞,外表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但它的承重能力与韧性早已今非昔比。
因为在骨量流失的早期阶段,通常没有任何警报般的疼痛或症状,直到某一次轻微的碰撞、摔倒,甚至只是一个用力的拥抱,就会出现突然的骨折。最常见的就是腹股沟、腰椎等部位。
一次髋部骨折,对于年轻人可能只是手术和康复,但对老年人却常常是灾难性的。老人的新陈代谢慢,恢复的也慢,长期的卧床不仅会增加下肢深静脉的血栓形成,还会使原有的一些慢性病(如糖尿病等)变得更加不可控。数据显示,发生髋部骨折的老年人,在一年内的死亡率可以最高可达约30%,一半以上的患者都会留下残疾,也因此常被称之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
而脊柱的压缩性骨折则更为隐匿,患者可能只是滑了一下或弯腰提了件不重的东西,便感到腰背部的剧痛,此后患者的身高会慢慢的变矮,背部也会驼起。持续的慢性疼痛还会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能力,一走动就可能带来的疼痛会使人变得不怎么愿意出门,驼背带来的胸腔受压,还会让患者的呼吸功能受到影响。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些可能都是很致命的问题。
五、让老人痛到窒息的“带状疱疹”
一些老年人在小时候可能感染过水痘,即便当时痊愈了,但病毒却可能潜伏在神经节中,处于休眠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加,尤其是是过了五十岁之后,随着机体免疫力的下降,这些病毒便会被再次被激活。在皮肤表面引起簇集性的、晶莹剔透的水疱和令人窒息的针刺、灼烧样疼痛,由于它们一般都是呈带状分布,所以就被叫做带状疱疹。
一般在得到有效治疗后这些水泡会最终结痂脱落,但患者的噩梦可能也才至此开始。此类疾病所带来的后遗神经痛,即便是皮肤已痊愈,但那撕裂、烧灼、刀割般的剧痛却仍然会顽固的持续,短则数月,长可达数年甚至终生,有时就算是轻轻的穿脱衣服都会带来剧烈的疼痛。而且此类疾病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角膜溃疡、面瘫、听力丧失、肺炎、脑炎等,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总而言之:这几种老年病,无论沾上哪一种,对个人和家庭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我们没有办法改变老去的结局,但完全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患病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作为家人,除了给予老人物质上的满足,也更应常耐心陪伴在其左右,使其可以更有尊严的安享晚年。
参考文献:
[1]刘疏影,陈彪.帕金森病流行现状[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6(2):4.DOI:10.3969/j.issn.1672-6731.2016.02.007.
[2]朱玉婷,刘永义.阿尔兹海默症治疗策略新进展[J].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5, 15.DOI:10.12677/acm.2025.1561810.
[3]胡建彬.骨质疏松与骨折风险的预防与管理[J]. 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