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要不要祭祀祖先,成为民间讨论的热门问题,讨论话题比较集中的,到家乡祭祖、烧香、烧纸等是否是陋俗。
在我国民间习俗之中,农历下半年祭祖的节日比较多,比较有影响的有中元节(民间又叫七月半)、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节、除夕。
这些祭祖节日,除了除夕或大年初一祭祖比较普遍外,其他的节日祭祖都有一定的地域性。
比如,中元节祭祖,一般在水稻种植区比较流行,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寒衣节祭祖,在北方部分地区比较流行。重阳节祭祖,在岭南地区比较流行。冬至节祖祭,是一种古老的祭祖传统,在全国各地的部分地区都有保存。
除此之外,民间各姓氏、地方性家族,一般将自己祭祖的日子安排在秋收冬藏之后,有一年一次的,也有两年、三年或更长时间一次的。
现在有一些人在谈论这些祭祖节,认为此节不应该存在,甚至认为是陋俗,持这种观点的人,总喜欢说一句民间俗语:“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千炷香”。
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对父母的尽孝,主要体现在日常的关怀、陪伴与照顾。比如,多陪伴在位父母,为他们端茶送水、倾听倾诉、在就医的时候要细心照顾等。
如果父母生前既不陪伴,生病后也不照顾,到父母去世后,在灵前掉万滴泪,到坟前烧千炷香、烧一吨纸,没有什么保意义。孝道先要体现在具行动上,然后才讲究去世后的仪式上。
在民间,对父母孝顺的人,历来占多数,不孝顺的人只有极少数,甚至是个别人。但是,就是这些极少数的人,对社会的影响极坏,因此,才有了上面俗语的说法。
这句俗语只是对这些极少数的人来说的,同时也是对孝顺不够、陪伴和照顾不够的子女的一种善意告诫,告诫他们要用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做到父母生前尽孝,能很好地陪伴和照顾父母,去世后能慎终追远。对这些人来说,这句俗语就不适用了。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观念,认为遵循传统习俗祭祀祖先的人们,在父母生前都没有尽“床前一碗水”的义务,只是在父母离世后,才怀有愧疚之心,清明到坟前祭扫,中元在家中祭祀和烧纸。
这种说法就不是这种俗语的初衷了,用在祭祀祖先节期,感觉有点怪怪的,一棍棒将所有的人都打倒了。
实际上,我国民间的大多数家庭,大多数的为人之子,既能生前尽孝,又能身后尽哀。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祭祀祖先,被视为是孝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纳入“尽孝”的范畴。《论语学而》中说:“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追远”的意思是:慎重地对待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
在现实生活中,家庭和家族,包括很多村庄,孝道都有一个传承的问题,也就是榜样的问题。有一句老话说,“房檐滴水点点相照,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
一般来说,父母对自己的父母孝顺,子女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养,也对父母孝顺。同样,父母虔诚地祭祀祖先,其后代也有样学样,也会虔诚地祭祀祖先。
如果像现在一些人所说的,只讲“床前一碗水”,不讲“坟前千炷香”,且以此为借口,不祭祀祖先,还认为心安理得,那么,我国民间的四大祭祀节怎能传承到现在呢?
因此,为人子女只有以父母生前尽孝,死后祭祀,才是我国传统孝文化的全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