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现在小区门口的“穷鬼超市”比早市还热闹!
以前年轻人早起恨不得多睡5分钟,现在天刚蒙蒙亮就拎着购物袋排起长队。
5.9元一盒的蛋挞、8.9元一袋的烤肠刚上货就被抢空,晚来一步只能空手而归。
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些卖低价货的超市,背后全是美团、京东这些大厂!
它们放着线上轻松的生意不做,偏偏扎进线下“捡钢镚”,还能把成本压低50%!
你说这到底是啥操作,难道大厂有啥不为人知的“省钱秘籍”?
先别急着骂大厂 “乱卷”,它们敢砸钱,是因为折扣超市这赛道藏着 “隐形肥肉”。
你可能没注意,现在大家花钱越来越 “抠” 了!
不是没钱,是不想为包装、品牌溢价买单。
之前上海的奥乐齐就是例子,满货架 9.9 元的东西,把 “沪币” 都给 “打服了”。
2024 年就 55 家店,销售额却飙到 20 亿,比 2023 年翻了一倍。
这说明啥?“低价高质” 的硬折扣超市,现在正戳中消费者的痒点。
更关键的是,这块“市场蛋糕”还有很大的食用空间。
大厂们心里门儿清,现在不冲进去占坑,等别人把地盘分完了,再想进就难了。
还有个隐性原因,线上流量越来越贵了。
外卖、社区团购的用户增长见顶,想再拉新,成本比以前高好几倍。
但线下折扣店不一样,开在社区门口,自带 “人流量滤镜”。
大爷大妈、年轻人路过就想进去逛,相当于用低成本圈了波新用户,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别以为开折扣超市就是 “低价卖货”,这里面全是技术活,而大厂刚好有别人没有的 “秘密武器”。
第一招是 “供应链压价”。比如京东,做电商这么多年,早就把原产地供应链摸透了,从农场、工厂直接拿货,跳过中间商,成本一下就降下来。
现在京东折扣超市还搞加盟,让烟酒超市、快递站卖它的货,货源全由京东把控,既不用自己租太多店面,还能快速铺开,这就是供应链的底气。
第二招是 “自营产品赚差价”。咱们去这些大厂的折扣超市逛,会发现产品大部分都是自营。
为啥?因为自营能把利润攥在自己手里。
比如美团现在找的饼干厂、面包厂,都是给大型商超代工过的。
照着爆款复刻,既保证品质,又能把价格压得比大牌低一半,消费者觉得值,大厂也有钱赚。
第三招是 “线上线下捆着卖”。这才是大厂最厉害的地方,把折扣店和自己的线上业务串起来。
这样一来,线下店不光是卖货的地方,还成了线上业务的 “前置仓”,用户线上买、线下取,粘性一下就上来了。
但别被表面的热闹骗了,折扣超市这生意,其实是 “苦差事”,一不小心就会亏个底朝天。
最头疼的是怎么控制折扣店成本。
折扣店的毛利率才16%-17%,经营成本却要14%-15%,相当于每卖100块钱,净利润才3块。
盒马 NB 的门店,每个店就配 15-16 个员工,多一个人,就可能不赚钱了。
而且房租、水电费都是固定支出,只要销量稍微下滑,就会亏本。
更激烈的是 “价格战”。
只要有一个折扣超市开始降价大厂们只能跟着降,不然消费者就会跑。
但降得太多,利润就更少了,相当于 “互相伤害”。
还有个坑是 “自营产品翻车风险”。
开发自营产品,得先给工厂付全款,还得达到一定起订量。
要是这款产品消费者不买账,堆在仓库里,不光占资金,还得赔钱。
所以大厂们现在都不敢瞎创新,大多是 “抄作业”,看奥乐齐、山姆哪款卖得好,就找同款代工厂,虽然没新意,但能少踩坑。
大厂扎堆开折扣超市,不是一时头脑发热。
而是盯着 “蓝海市场” 和 “低成本获客” 的双重机会,再用供应链、自营、线上线下联动的 “三板斧” 抢占先机。
但这生意也不是稳赚不赔,成本、价格战、产品创新都是绕不开的坎。
未来谁能笑到最后?
可能不是谁开的店多,而是谁能把成本压得更低、把产品做得更讨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