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以来,部分护士的收入恢复到了2019年以前的水平,工作量越来越多,薪资却越减越少。
各地区医院都在不同程度的缩减开支,频繁传递“降本”信号:
“夜班费从130块变65,连房租都不够交。”
“以前能靠绩效养家糊口,现在直接‘砍半。”
“读那么多年书,到头来吃穿用都要抠抠搜搜的,早知道当年去跳社会摇说不定现在都财富自由了。”
从重庆、福州,到广州、深圳,前所未有的新一轮“医护降薪潮”正在席卷全国。
护士晋升难、要求高、收入降已成普遍现象。
多地医院落实降薪要求
网传,重庆某医院绩效普降50%,基层医护月收入跌破3000元。医护们一边要应对高强度工作量,一边却面临收入“被腰斩”的双重打击。
![]()
北京某医院日前也被爆出,夜班费从单次130元降至65元,普通夜班费从90元降至45元。
![]()
有医务人员透露,深圳各大医院纷纷开启降薪模式,“降薪潮”来袭,医院或将面临艰难处境,“苦日子”还将继续。
降薪是开始,裁员才是重头戏
全国多地医疗系统都陆续开始清退工作,有些医院甚至开始大规模裁员!
今年4月,上海多家知名大三甲传出裁员消息,裁员比例高达30%。多名员工合同到期未续签,非重要岗位员工被调岗且薪资大幅下降。
![]()
在这样的基调下,清退编外人员、精简编制或已成为大势所趋。
那些曾经支撑着临床运转、在关键时刻冲锋陷阵的护士们,最终只能被迫退离工作岗位。
院方解释合理又残酷:“我们需要能推动学科发展的研究型护理人才,被优化掉的护士学历不足、没有科研成果,只能干临床无法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价值。”
那么护士如何应对:转向科研,提升核心竞争力
文章明确指出,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中,护士不能再仅依赖临床经验,而需“大胆创新、上手搞科研”,以科研成果作为职业保障。以下是基于文章建议的具体应对步骤:
策略1: 从临床工作中发掘科研选题,零基础入门
文章强调,临床护士最适合做科研,因为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如患者护理难点、流程优化)往往是科研的“突破口”。护士无需雄厚学科背景,只需培养科研思维:
方法:在日常工作中记录问题(例如,夜班效率低下、患者康复痛点),将其转化为科研课题。文章举例:一个优质选题可同时产出论文、专利、科普等多项成果。
策略2: 多元产出科研成果,增强职业保障
科研成果不仅能助力晋升,还能降低裁员风险。文章列举了具体方向:
科普作品:多地将其作为晋升硬指标(加2-4分),护士可结合临床经验创作科普文章或视频。
专利与课题:实用新型专利可抵核心论文;主持省级课题能显著提升简历竞争
持续积累:文章强调,“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审中占比超40%,护士应每年至少产出1-2项成果(如一篇论文或一个专利)。
长期建议:转变思路,主动适应环境
心态调整:文章暗示,护士需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创新”。例如,将降薪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而非依赖“熬退休”。
资源利用:关注免费资源(如文章提到的护理科研公开课),但需甄别内容质量。避免盲目投入付费课程,优先利用医院或行业平台(如中国护理管理大会)。
职业规划:文章警示,未来医院更倾向“研究型人才”,护士应平衡临床工作与科研时间(如每周预留几小时学习)。
总结
护士应对当前挑战的核心是 “以科研成果为抓手,提升个人价值”:通过临床问题选题、系统学习科研方法、多元产出成果(论文、专利等),不仅能缓解降薪和裁员风险,还能在晋升中脱颖而出。文章数据显示,34省市已将科普纳入晋升硬指标,科研成果转化率高(如一次科研产出多项成果),这是护士“破局”的关键。
来源丨卫资人才考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精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