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体育圈和商界都在聊一件大事,安踏和李宁这两大国产运动品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
前几年国潮风正盛的时候,这两家就你追我赶,现在行业增速慢下来了,还赶上奥运周期要变天,这场仗打得比以前更有意思。
一边是手握多个国际品牌、靠并购扩张的安踏,一边是刚拿到新奥运赞助权、忙着修复增长的李宁,到底谁能在这轮竞争里占上风呢?
先看眼下的行业大环境,早就不是前些年随便卖卖国潮产品就能赚钱的日子了。
2024年国内运动鞋服市场只增长了5.9%,但头部5个品牌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还能占到70%左右。
这意思就是,大蛋糕没怎么变大,但好东西都往头部企业手里集中,安踏和李宁既要守住自己的地盘,还得想办法从别人那儿抢食,典型的“逆风局”。
面对这种情况,李宁和安踏的选择完全不一样,李宁现在最要紧的是“止血”,也就是解决以前留下的问题,把增长拉回正轨。
今年上半年,李宁直接关了51家低效店铺,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开大店、开专业鞋店上,就是想靠更高的单店收入把业绩提上去。
另外,李宁还在调整品牌布局,“中国李宁”专门负责高端形象,吸引愿意花钱的消费者,“李宁YOUNG”则瞄准青少年市场,把用户群体分得更细。
安踏走的是另一条路,靠着不停买品牌、推新品来保持增长,活脱脱一个“搅局者”。
算上亚玛芬体育,安踏年营收已经破千亿,可它没停下脚步。
2025年刚开头,就全资收购了德国户外品牌狼爪,还入股了韩国时尚平台Musinsa,加上之前拿下的MAIAACTIVE,女性运动、户外、时尚这些赛道都被它覆盖了。
而且这些新品牌确实给安踏带来了惊喜,今年上半年,迪桑特、可隆这些品牌的收入同比涨了61.1%,第二季度可隆流水甚至涨了70%以上,完全弥补了主品牌和FILA增速放缓的缺口。
安踏还在优化门店,FILAGOLF都开始独立开店,跟李宁一样,想靠更好的购物体验提高客单价。
接下来最关键的变量,就是即将到来的2025年到2028年奥运周期,今年1月,李宁正式接替安踏,成为中国奥委会官方合作伙伴,这可是个大动作。
要知道,安踏之前靠奥运赞助赚翻了,从2009年拿到赞助权到2024年,营收从58.75亿涨到708.26亿,翻了12倍,市值也从40多亿港币涨到2700多亿港币。
现在李宁接了这个“接力棒”,能不能复制安踏的成功,所有人都在看。
李宁已经开始行动了,活像一只盯着猎物的猛虎,把劲儿都往奥运上使。
营销上,搞了“动就一起跑”的健康跑活动,就是想让普通消费者把李宁和奥运绑在一起。
产品上,5月推出了全新的荣耀系列,线下大店里还专门设了奥运相关的陈列。
连供应链都考虑到了,3月开合作伙伴年会时,特意请了乒乓球大满贯丁宁来撑场,就是为了让供应商对奥运周期的订单有信心。
安踏当然不会眼睁睁看着李宁独占奥运红利,它玩的是“群狼围猎”的战术,靠旗下多个品牌一起抢资源。
主品牌安踏续约了国家体操队、蹦床队,还新签了射箭队、三人篮球队、游泳队。
子品牌迪桑特抢了361度的生意,成了铁人三项国家队赞助商,可隆更直接,接替凯乐石拿下了攀岩队赞助。
这么一来,不管是体操、游泳这些热门项目,还是铁人三项、攀岩这些小众项目,安踏都有品牌覆盖,就是想稀释李宁作为主赞助商的光环。
而且安踏还在科技上发力,今年8月联合东华大学推出了“无氟安踏膜”,想用技术优势巩固专业形象。
现在的奥运营销跟以前不一样了,不是砸钱打广告就行,得算投入产出比,还得玩出花样。
李宁能不能把主赞助的优势转化成消费者的认可,安踏能不能靠多品牌包抄分走一杯羹,接下来这几年的操作才是关键。
最后,决定两家企业走多远的,还有内部的组织和人才。
别看都是行业巨头,它们面临的人才问题完全不同,简单说就是李宁缺个能统筹全局的“教练员”,安踏缺更多能冲锋陷阵的“前锋”。
先看安踏,董事长丁世忠就像球队教练,一直在培养能打硬仗的“前锋”。
这些“前锋”要么是跟着安踏多年的老员工,比如从始祖鸟调回主品牌的徐阳。
要么是“丁二代”,迪桑特中国的董事长是丁世忠之子丁少翔,可隆的CEO是丁世家之子丁思榕。
安踏还特别会用子品牌培养人才,姚剑之前是亚玛芬体育大中华区总裁,现在被调去管刚收购的狼爪,就是让他在实战中成长。
内部还搞了“CEO早餐会”,员工能直接跟高管沟通,丁世忠也会根据不同阶段启用不同的人,给“前锋”们创造发挥的空间。
现在安踏要全球化,就需要更多这样的“前锋”去开拓市场,应对国际上的风险。
李宁这边情况不太一样,职业经理人团队很稳定,但少了点进攻意识,缺个能拍板定调、带领团队冲业绩的“帅才”。
李宁本人更多时候像个投资人,忙着推动非凡领越上市,收购堡狮龙、Clarks,还涉足电竞领域,甚至参投的莱恩资本也买了北欧户外品牌火柴棍。
虽然这些布局能扩大版图,但在奥运周期这个关键节点,需要有人把精力都放在主品牌上,统筹营销、产品、供应链所有环节,现在看来,李宁还没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安踏和李宁,一个靠并购扩张,一个靠奥运突围,一个缺“将才”,一个缺“帅才”。
它们的基因不同,选择的道路也不同,但现在都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接下来几年,行业增速还会保持低速,奥运红利的争夺会更激烈,谁能解决好自己的问题,谁就能在这场“蓄力战”里笑到最后。
咱们就等着看,这两大国产运动巨头,到底能把中国品牌的故事讲到多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