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据台湾媒体披露,台北市长蒋万安计划于9月25日率领代表团前往上海参加年度双城论坛,并将于9月27日返回台北。随行成员包括来自国民党与民众党的市议员代表。
2. 此次行程自公布以来便引发岛内广泛热议。原因在于,今年7月,蒋万安曾在公开讲话中明确表达对“一国两制”的反对立场,同时表态支持赖清德提出的所谓“团结十讲”理念。此外,他还以演习指挥官身份参与了“汉光41号军演”,并在现场接受检阅,展现出鲜明的本土防卫姿态。
3. 在此背景下,他即将赴大陆交流的消息自然激起多方关注。针对此次访问,国务院台办发言人陈斌华迅速作出回应,仅用十个字精准概括了大陆方面的基本态度——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4. 双城论坛
5. 2025年的台北—上海双城论坛看似是一场常规的城市间对话活动,但对蒋万安而言,实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布局。他将率五人小团于9月25日启程,展开为期三天的访问。
6. 论坛名义上的主题为“AI与城市治理”,聚焦人工智能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内容涵盖智慧交通、医疗优化、老龄化应对等非敏感领域,表面上完全避开政治议题。
7. 然而,在当前两岸关系持续紧张的大环境中,任何官方层级的互动都会被赋予超越其表象的意义。蒋万安必须在这次出访中谨慎权衡:既要维系与大陆沟通的可能性,又要顾及岛内舆论反应,同时不损害自身未来政治发展空间。
8. 蒋万安最具策略性的操作,是主动为本次论坛设定“去政治化”基调。他严格限定讨论范围,排除一切涉及主权或统独争议的话题,仅围绕技术治理和民生改善展开交流。
9. 这种安排背后意图清晰:向台北市民及议会传达一个信息——此行并非政治表态,而是取经学习,旨在提升市政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这种叙事包装,他成功塑造出一位专注实务、理性务实的地方首长形象。
10. 这一做法并非无迹可循。回顾2023年,当上海副市长华源访问台北后不久,大陆随即宣布恢复大陆游客组团赴台旅游,释放积极信号。
11. 当时蒋万安提出“双城好、两岸好”的口号,巧妙地将城市合作成果与两岸和平发展挂钩,既赢得民意认同,也获得了实际政策红利。
12. 此次论坛的时间选择同样经过周密考量。以往双城论坛多安排在暑期7月至8月举行,但今年因国民党担忧同期可能发生罢免案等敏感政治事件,恐被对手借题发挥、制造对立,故决定延后至9月下旬举办。
13. 将日期定于9月26日,有助于避开岛内政治风暴高峰期,使论坛得以在相对平稳的氛围中进行,进一步强化其“纯粹市政交流”的定位,减少外界过度解读空间。
14. 公开反对一国两制
15. 尽管蒋万安极力淡化此次访问的政治色彩,但两岸交往的根本前提始终无法回避。他的真正考验,在于如何在大陆划定的政治红线与台湾内部的政治现实之间寻找平衡点。
16. 大陆方面立场一贯且坚定:所有两岸交流必须建立在“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基础之上。这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底线,也是开展任何合作的前提条件。
17. 对北京而言,这一原则是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根本保障;而对蒋万安来说,他所秉持的政治框架却有所不同。他在2023年提出“两反、三不、三要”主张,其中“反对一国两制”成为核心要点之一,等于直接否定了大陆设想的最终统一模式。
18. 这类表态并非个人即兴之语,而是反映了台湾年轻一代政治人物普遍的心态。在当前社会氛围下,“一国两制”常被视为缺乏信任基础的制度安排,多数民众对其持保留甚至排斥态度。
19. 正因如此,蒋万安面临一种结构性矛盾:他试图推动两岸城市合作,却不愿接受对方设定的政治前提。这使得他的角色变得极为微妙——必须在不完全认同的基础上维持对话渠道。
20. 为了巩固岛内支持基础,他也采取了一系列象征性动作。例如在近期举行的“汉光演习”中,他与赖清德同台亮相,并高声强调“枪口绝对不对内”。
21. 这句话虽简短,却具有强烈信号意义:意在向公众表明,即便即将赴陆交流,其立场仍坚定不移站在台湾安全一边,绝不会做出任何损害主权利益的行为。此举正是为了缓解舆论压力,防止被贴上“亲中卖台”的标签。
22. 综观全局,蒋万安的整体策略脉络清晰:在面对大陆时,严格遵守既有规则,避免触碰政治雷区;而在岛内,则通过公开言论与行为展示来补强立场,确保政治得分不受影响。
23. 他的目标十分明确:实现“两边都通得过”的局面——既保持两岸沟通机制不断线,又守护住自己的政治生存空间。
24. 民进党集体缺席
25. 值得注意的是,蒋万安此次出访还面临另一重挑战,即难以摆脱的家族背景问题。姓“蒋”对他既是助力,也是负担。
26. 自踏入政坛起,他就不得不长期应对公众对其家世光环的联想与期待。一方面,他借助蒋家的历史影响力获取一定政治资源;另一方面,他又需极力避免被归类为传统“统派”阵营,否则极易在现今台湾主流舆论中陷入被动。
27. 这种代际差异尤为显著。其父蒋孝严曾在2023年宁波参访期间公开表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并呼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类言论在老一辈国民党人士中较为常见,但在当下台湾社会,尤其是青年群体中已难获共鸣。
28. 相比之下,蒋万安提出的“两反”立场(反对台独、反对一国两制)显得更为克制与防御性。他并未如前辈般主动倡议统一愿景,而是采取守势,既不追随民进党的激进路线,也不全盘接纳大陆的政治框架。
29. 当媒体追问他对父亲言论的看法时,蒋万安的回应颇具政治智慧:他未作直接评价,转而强调自己应“专注市政工作”。这种回避并非怯懦,而是一种有意的距离切割。
30. 他深知,若过度依附于家族历史符号,反而会削弱个人独立性。他希望公众记住的,是一位拥有美国法学博士学位、曾执业律师、重视现代治理效能的专业官员,而非仅仅“蒋家第四代”这一身份标签。
31. 此次代表团组成亦体现其深层考量。除蒋万安本人外,其余随行议员由抽签方式产生,涵盖国民党与民众党代表,但民进党议员未列入名单。
32. 这意味着此次活动并非特定政党主导,而是以台北市长的行政身份推动,凸显其跨党派、非意识形态化的特征。借此安排,他有意弱化历史家族的政治印记,强化自身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者的公共形象。
33. 当前,蒋万安正努力在“继承”与“切割”之间寻求微妙平衡:一方面无法彻底割裂蒋氏家族遗留的政治资本,另一方面又亟需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品牌。
34. 未来他能否真正走出一条独立道路,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将这份复杂的家世遗产转化为可资利用的优势,而非成为前行路上的沉重包袱。
35. 参考资料
36. 原文登载于海峡导报2025年09月14日关于出席蓝营军系活动,蒋万安:继承前辈精神,继续反对“台独”的报道原文登载于中国台湾网2025年09月12日关于蒋万安提出申请 将于25日赴上海出席2025年上海台北城市论坛的报道原文登载于北青网2025年09月10日关于国台办:停止“台独”分裂活动 否则都是空谈的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