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柱 通讯员 宋红 张楚虹 周瑜
在赤壁的乡村,如今不流行“单打独斗”了。
稻田里不光种稻,还养虾、养鸭;鱼塘里不光养鱼,还讲究水质和天然饵料;连黄鳝都挪进了室内,靠技术“住得舒服、长得快”。
“稻虾鸭”共作,一亩地多赚5倍
中伙铺镇安丰村田淑娴的基地,有组让人眼红的数据:一亩田净赚3900元,是传统种水稻的5倍多;化肥少用60%,农药渔药直接减了80%。
走进安丰村,稻田绿得连成片,稻穗垂着沉甸甸的头,风一吹就晃出层层浪。水下更热闹——小龙虾在泥里钻来钻去,偶尔冒个脑袋吐泡泡;田埂边的鸭子更没闲着,扑棱着翅膀追小龙虾,“嘎嘎”的叫声能传半里地。
“它们仨是‘铁三角’,少一个都不行。”田淑娴蹲在田边,用手拨了拨水。
小龙虾吃稻田里的虫子和杂草,不用打农药;鸭子在田里踩来踩去,粪便刚好当肥料,省了不少化肥;稻子长得旺,又能给小龙虾、鸭子遮阴。
这样养出来的东西,在市场上特别抢手。稻米没怎么用化肥,煮出来满屋香;小龙虾肉紧实,白灼都鲜;鸭子没喂过抗生素,炖汤时油都是清亮的。
田淑娴给算过一笔明白账:“一亩地能出200斤小龙虾、1000斤稻谷,还有30只鸭子。加起来能卖6900元,除去3000元成本,净赚3900元。以前单种水稻,一亩最多赚几百元,这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更划算的是土变好了。以前年年撒化肥,地里的土硬邦邦;现在化肥用得少,土里的微生物多了,地力一年比一年强。周边农户看在眼里,都来学技术——这模式不光赤壁能用,其他地方想搞生态农业,照着试就行。
生态鳜鱼养殖,年产值超400万
蒲圻街道五洪山村的鳜鱼基地,有组硬数据:满产时一年能收5万公斤鳜鱼,加上1.5万公斤花鲢、白鲢,年产值超400万元。更实在的是,每年能接纳五十六人务工。
基地负责人鲍禹宏,最近总蹲在饵料鱼池边。他手里拿着个小网,捞起几条小鱼看了看:“这些小鱼再养一个月,就成鳜鱼的‘营养餐’了。”
五洪山村的水好,清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头,天然饵料也多——鳜鱼在这儿长得快,肉质还嫩,没一点土腥味。外地客商早早就来订,根本不愁卖。
基地里12个养殖池,有7个是高产池。“这些池子的产量,是普通池子的5到10倍。”鲍禹宏说,不能随便喂饵料,要喂天然饵料,鳜鱼品质才上得去。还得盯着水质,算着密度,“鳜鱼爱干净,挤着了就长不好,还容易生病。”
最热闹的是收鱼的时候。不用鲍禹宏喊,村里的劳力都主动来帮忙。网一撒下去,银闪闪的鳜鱼在网里蹦,大家笑着往筐里捡,忙完了,鲍禹宏还会给每个人发工钱。
“以前没事干,只能在家歇着。现在在基地打工,一个月能赚几千元,家里开销松快多了。”村民老李跟着鲍禹宏两年,说起这事就笑。
这鳜鱼基地,不只是鲍禹宏赚钱,还让全村都沾了光。现在五洪山村的鳜鱼成了招牌,一提赤壁鳜鱼,大家都知道这儿的好——它成了村里振兴的“钱袋子”。
黄鳝“住”室内,成活率高30%
柳山湖镇的湖北谈红鳝业,有个新鲜操作:黄鳝不在田里养,改在室内“住单间”。靠循环水技术,黄鳝成活率比传统养殖高30%,生长周期还缩短一个月。
走进室内育苗基地,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排排整齐的养殖池。池子里的水清亮亮的,黄鳝在里面游得自在,看不到一点脏东西。
“以前养黄鳝,最怕水脏、怕生病。”负责人谈红领着记者去监控室,大屏幕上跳着每个池子的水温、酸碱度。“哪项数据不对,马上就能调,黄鳝长得稳当。”
这套循环水系统是关键——水用了能过滤再用,不用总换,既省水又能保持水质稳定。黄鳝在这儿“住得舒服”,少生病,长得也快。
“以前室外养黄鳝,一年就收一季,还得看天吃饭。现在室内育苗,产量能提不少。”谈红拿起一条黄鳝比划,“我们的黄鳝没喂过什么药,市场上很抢手,不少养殖户还来学技术。”
这技术不只是让谈红的公司赚钱,更给赤壁的水产养殖指了条新道:靠技术护生态,靠生态提产量。不用跟环境“抢资源”,还能当行业的示范——其他养殖户照着学,就能少走弯路。
一亩地多赚5倍,一年带动几十人就业,成活率提高30%——这些数据背后,是赤壁的实在劲:生态不是“赔钱买卖”,护好环境,产业才能长得稳,老百姓的腰包才能鼓得久。
现在的赤壁乡村,地里长着绿色的稻,水里游着生态的鱼,老百姓笑着算着收成。这就是绿色发展的样子:既让土地不受伤,又让日子有奔头,还能给别人当样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