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俄乌冲突进入关键阶段,俄罗斯在乌东前线取得进展的同时,西方对乌军事援助持续加码。德国宣布在乌克兰建立火炮生产线,捷克提供数十万发炮弹,美英则加速运输反坦克导弹等装备。在此背景下,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罕见点名美国、德国、英国和乌克兰为"战略目标国",并暗示核武使用可能。
这位曾以"温和改革者"形象示人的前总统,如今成为俄对西方强硬发声的核心人物。其言论与俄官方"微妙沉默"形成呼应——克里姆林宫既未肯定亦未否认,而国防部同步宣布战略部队进入高级警戒状态,北海舰队开展通信干扰演练,军事动作与外交辞令形成双重威慑。
俄罗斯去年更新的核威慑政策明确将"关键基础设施攻击"列为核反击触发条件,此番表态迅速产生实质影响。德国原计划输送的"金牛座"导弹悄然取消,凸显西方对核冲突风险的忌惮。但北约内部裂痕随之暴露:东欧成员国主张强硬对抗,西欧国家如德法则更担忧欧洲成为核冲突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含糊回应"对话仍是首要选项",折射出联盟内部战略分歧。
市场反应直观反映国际社会对风险的担忧——莫斯科能源股逆势上涨,黄金价格剧烈波动。这种"核威慑双刃剑"效应凸显:短期或迫使西方收缩对乌援助,但长期将加剧俄西对立,增加误判风险。
深层动因在于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历史性焦虑。自苏联解体后,俄始终将北约东扩视为安全威胁,而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使这种矛盾彻底激化。梅德韦杰夫的表态,无论是真意警告还是策略施压,均折射出大国博弈的残酷现实——在核阴影笼罩下,如何平衡威慑与对话、安全与风险,成为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严峻课题。
当前局势证明,核威慑虽能暂时遏制冲突升级,但无法根治结构性矛盾。国际社会需在维护战略稳定与推动政治解决间寻找平衡点,避免"安全困境"螺旋上升。唯有通过多边对话重建互信,才能为持久和平开辟出路。这既考验大国智慧,更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