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预制菜历史发展远比中国要长,而且在2024年的调查当中,90%的日本群众都表示接受预制菜。
但中国人却对预制菜嗤之以鼻,在罗永浩和西贝事件的影响下,网民们更是将这种抵制情绪拉到最大。
为什么日本人不排斥预制菜?是中国人更难“伺候”吗?
一边是日本餐桌上的“救命稻草”,1亿多人趋之若鹜,另一边却是中国消费者避之不及的“科技狠活”,只因罗永浩吐槽了一句就差点让整个餐饮行业都“栽了”,全民发起了一场针对预制菜的围剿。
同样是预制菜,在日本能与米其林联名,为什么在国内却被钉上耻辱柱?这事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食物我们一般就叫做预制菜,预制菜是日本人离不开的日常,但你要告诉我哪家餐厅用预制菜,那我肯定会绕道走。
预制菜在日本的地位有多高?人家可以跟米其林大厨联名,一部分年轻人甚至在发朋友圈公开发自己吃了预制菜,但是自从罗永浩把西贝的“预制菜骗局”戳破之后,西贝的地位可以说是人人喊打,而且一众站队西贝的商业大佬都未能幸免。
问题到底出在哪?难道是我们的舌头更挑剔?其实预制菜本身没那么复杂,复杂的是围绕它在中国市场的“定位”,如果单说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低,关键在于“信任关系”。
信任这东西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你吃进嘴里的东西到底干不干净、安不安全,这得有个准话,日本人的预制菜把所有不确定性都给你摆在台面上,我们用就是用了,没用就是没用,而且标准早就已经定下了。
他们的《食品卫生法》早在1948年就有了,比很多人爷爷奶奶的年纪都大,走进日本味之素的工厂,你会看到工业化的机制,机器人手臂在生产线上高效运转,整个过程高度自动化,为了保证米饭的品质,系统会通过分析产品照片,把每一盒饭里的瑕疵米粒都给揪出来。
生产线上的温度控制,能精准到正负0.5摄氏度,这种近乎偏执的精细化管理让大家吃的安心、吃的放心,他们不光在生产上较真,还得把自己的努力贴在你脸上让你看,信息的绝对公开让预制菜的地位更上一层。
你用手机扫一下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能看到什么?不只是保质期和营养成分表,它可能会告诉你这颗土豆来自哪个农场,这块牛肉的屠宰日期是哪天,甚至这条生产线具体的杀菌时间,这就是他们的“生产履历制”,让每一份食材的来龙去脉都有据可查。
反观我们这边,情况就有点像开盲盒了,就拿三只羊代言的梅菜扣肉来讲吧,“家人们”给予了主播绝对的信任,结果买到手的却是糟头肉,那要是家家餐厅都用这种产品,我们消费者的健康谁来保证?
而且一部分预制菜的包装写的东西完全看不懂,“牛肉味调味油”到底是什么油?产地信息写着“详见外包装”,翻来覆去却怎么也找不到,信息上的不完善不就是在逃避责任吗,信任就是这么一点点被磨掉的。
日本人不傻,他们也算计成本,他们觉得自己买菜做饭,算上时间成本可能比买一份品质稳定的成品餐更贵,而且味道还不一定有保证,这种心态的前提是他们相信自己付的钱买到了与之匹配的东西。
日本的企业也在价值上做文章,针对老龄化社会,他们开发出了牙口不好的老人也能轻松享用的软质拉面,还有入口即化的软烂汉堡肉,为了满足健康需求,市面上出现了各种低油少盐、营养均衡的产品。
这些产品贵得明明白白,消费者是在为研发和品质付费,而我们市场则把预制菜变成了收割消费者的“智商税”,你可能怎么也想不到,在餐厅里花88元点的一份水煮鱼,包含鱼在内的料理包成本可能还不到18块钱。
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这种被欺骗的感觉,更深的套路在于信息差,你在高档餐厅花68元吃的鳗鱼饭,和楼下便利店12元一份的速食便当可能出自同一条生产线,商家为了不让你知道自己有多暴力,可以把这些信息做的“不透明”。
有的时候你进入日餐厅或者西餐厅,在有没得环境影响下,下意识的觉得这里的餐品就都是“高档货”,自然也值这个价,但实际上商家的镰刀已经放在你这棵韭菜的脖子下面了。
日本预制菜的普及是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日本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近30%的人口超过65岁,独居老人和单身人口越来越多,双职工家庭比例很高,再加上东京地区动不动就一个多小时的平均通勤时间,自己做饭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预制菜不是什么“懒人饭”,而是解放劳动力、应对社会变迁的解决方案,它是一种必然选择,所以没人会去污名化它,大部分的日本上班族每周自己下厨的次数可能不高于两次。
去日本看一看,是不是有很多日本人日常三餐都依赖超市或便利店的成品、半成品,预制菜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中国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回家吃饭、吃妈妈做的饭,能带给我们家的感觉。
你下班带一份预制菜回家,很可能会被父母念叨“太懒了”、“吃这个不健康”,文化的不同让市场接受程度完全不同,而营销模式则是更加剧了这种排斥感,在日本商家会想办法提升预制菜的价值,和米其林餐厅联名推出限量款产品。
消费者买到后会兴高采烈地发到社交媒体上分享,这一下就让预制菜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反观国内,大多数超市里预制菜还是和速冻水饺、手抓饼这些低价品类放在一起,进一步固化了它“廉价”、“凑合”的标签。
根据预测,2026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惊人的一万多亿,这块巨大的蛋糕人人都想分,但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是技术或者产能,而是如何填上信任黑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