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和家庭医生的“约定”,本周是顾老伯在接受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第三次随访了。家住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的他早在20年前就因早搏接受过治疗,但去年末,这种不适又卷土重来。在社区医院全科医师沈娟的门诊,顾老伯听从建议,进行了心电检查。
“确实有心律失常的情况,顾老先生,我帮你预约同仁医院的进一步检查。”通过长宁区医技预约平台,CT报告给出更确切的答案:需要尽快手术干预。
“我其实以前比较‘怕’去大医院,人太多了,也搞不清应该看哪个医生。”顾老伯说,“但沈医生说,在她的电脑里都能帮我约好,果然拿着收到的短信去就很方便了!”
如今,手术记录、检查报告也回传社区后,沈娟结合AI辅助诊断系统,为顾老伯进一步完善了后续随访及康复方案。而这一“社区首诊+一站预约”的就医新模式,正成为长宁69万常住居民的“健康日常”。
自2024年入选上海市卫生健康数据大平台试点单位以来,长宁区积极破解医疗信息系统数据壁垒,推进“1+5+X”模式(即一个数智基座、五大智慧平台、X个创新场景),通过整合全区15家医疗机构诊疗数据与9大公卫数据域,构建覆盖区域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让优质医疗资源像自来水一样“流”进千家万户。目前,数智基座(一期)项目已在数据治理、智慧应用、便民服务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区域卫生健康服务提质增效,助力打造“高效、精准、普惠”的智慧医疗体系。
智慧医疗,就医更便捷
顾老伯的“怕”,其实并非个例。能否让居民们在就诊时更明确、更方便?长宁区以“就近、就快、就好”为原则,依托区域医技预约平台整合区内同仁医院、天山中医医院、光华医院、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等多家医疗机构的优质医技资源,2024年全面完成CT、MR推广工作,今年新增“社区初评+医院终评”一站式智能麻醉风险评估系统,落地了胃肠镜服务。这意味着,患者“只跑一次”,即可通过家庭医生完成上级医院检查的线上预约,同时检查结果也会实时回传至社区,让家庭医生能第一时间掌握患者检查情况。长宁区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管理中心主任顾志俭介绍,目前系统已累计服务500余人次,未来,该平台还将拓展更多优质项目的预约功能,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
“这个系统不仅能帮患者理解报告,还能减少因专业知识不足产生的焦虑和误解。”社区护士小王说。借助AI技术,长宁区开发了智能报告解读系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报告内容。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可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包括饮食、运动、用药提醒等,助力居民实现自我健康管理。
目前,已有3000余名心律失常患者纳入平台管理,采用专业化4级(危急、高危、中危、低危)风险分层管理。面向危急患者,现场紧急处理后立即启动转诊流程,通过120转运至上级医院心内科/胸痛急诊;中高危患者通过AI电话、短信通知家庭医生,同时向患者发送提示短信,家庭医生协助患者一键预约上级医院主任号源;低危患者以社区家医管理为主,由家庭医生定期开展随访、宣教工作。同时,结合系统内的可视化状态图谱,医生可实时追溯诊疗全路径,最终实现对心律失常患者的全周期、全场景精准照护。据透露,下一步区内还将拓展推进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监督管理。
就诊之外,长宁区升级打造全域联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湖”,汇聚居民从出生建档、动态体检到全周期就医的健康信息,形成实时更新的区域“健康图谱”。这意味着,居民在区内任何公立医疗机构就诊时,医生都能快速获取其完整的健康档案,为精准诊疗提供有力支持。
居民在上级医院的医技预约报告可在社区医院回转查询。
数字赋能,医护更高效
更多便利迎“面”而来。“以前我们操作多个系统,要来回切换,现在一个屏幕就能搞定所有工作。”沈娟说,“智能统一桌面整合了单点登录与多系统集成功能,操作路径优化了,重复操作少了,我们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患者诊疗。”依托智能统一桌面,长宁区已实现医护人员“一屏通办”HIS、健康档案等5大系统业务,减少了重复操作时间逾30%。
同时,依托标准化与治理后的高质量数据,医护人员可以快速调阅患者的完整诊疗记录和健康档案,包括既往病史、检查检验结果、用药情况等。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工具,医生能够更精准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外,长宁区打破医疗机构信息壁垒,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高效协同。家庭医生与上级医院专家通过共享患者数据开展远程会诊,及时提供专业意见;医技检查结果实时共享,减少重复检查,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助力医护人员更好协作,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高效管理,服务更精细
“通过实时监管大屏,我们可以随时了解全区医疗服务的整体运行情况。”长宁区卫健委主任孙斌介绍。在实时监管大屏上,记者看到由医疗概况、效率监测、数据汇聚等信息组成的3大监管大屏,可实时追踪门急诊量、住院服务等15项核心指标。通过可视化展示,管理者能够快速发现问题并做出精准决策,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效能。
此外,基于低代码技术开发的慢阻肺健康管理、全科医生轮转培训等轻应用已服务超2万人次,实现业务流程闭环管理。这种开发模式不仅降低了开发成本,还能快速响应医疗场景的个性化需求,形成技术与业务的双向赋能。
为保障数据质量,长宁区依托市卫健委数据标准框架,率先完成了覆盖诊疗与公卫业务的“双轨数据标准体系”,构建45个诊疗数据集、168个公卫数据集的标准制定,覆盖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家医签约、双向转诊等核心业务,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部署2224项质控规则,通过异构解析、空值补全、患者身份归一等技术,实现数据准确性、完整性、逻辑性等多维度动态监控。目前,已高效清洗7.9亿条诊疗数据和1.59亿条公卫数据,数据完整性提升至91.32%,患者唯一性精准归集至219万,为医疗质量分析与服务效能提升提供了高质量数据支撑。
聚焦民生“小改变”,撬动群众“大幸福”。孙斌介绍,未来长宁还将基于数智基座扩展数据覆盖范围,创新AI健康摘要画像、AI居民健康管家、科研数据平台、大模型升级基层AI辅助诊疗等场景应用,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居民提供更高效、精准、温暖的医疗服务,“开辟出一条条走‘新’又走心的创新路径,让辖区居民感受到数智赋能带来的幸福感、安全感。”
原标题:《让69万居民看病有座“智慧靠山”:长宁“1+5+X”率先整合健康大数据》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