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班主任问诊台】
您好,遇到学生欺负学生怎么处理?
【老班有方】
您好!作为中职班主任,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且普遍。处理欺凌事件不仅关乎一时的公正,更关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班级的健康氛围。我为您梳理了一份实操性强、落地性强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切实帮助到您和您的学生。
核心原则:零容忍、早发现、重教育、促转化
整个处理流程不应是简单的“惩罚-结束”,而应是一个教育的契机,目标是让欺凌者认识到错误并改正,让被欺凌者得到保护和成长,让旁观者受到教育。
解决方案:四步处理法(拦截-调查-处理-治愈)
第一步:立即干预,控制事态(拦截期)
目标:将伤害降到最低,表明教师关注的态度。
1.冷静分离:
动作:立即将双方带到不同的、安静的空间(如办公室、空会议室)。分开前,用平和但坚定的语气说:“请现在停止,跟我到办公室冷静一下。”切忌在公开场合追问细节,避免双方因面子问题升级冲突。
关怀受害者:首先对疑似被欺负的学生说:“你跟我来,我们聊聊。” 让他/她感受到优先被保护。可以请一位信任的科任老师或班干部先陪同。
2.初步安抚与承诺:
对双方说:“我现在需要了解情况,我会认真听你们每个人把话说完。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批评谁。” 这句话能初步建立信任,降低抵触情绪。
第二步:客观调查,深入了解(调查期)
目标:弄清事实真相,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
1.单独谈话,聆听多方:
顺序:建议按受害者 -> 旁观者 -> 欺凌者的顺序进行。先让最脆弱的一方感到安全。
聆听技巧:
对受害者:“能告诉我刚才发生了什么吗?” “你感觉怎么样?” “这之前还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重点倾听其感受和事实陈述,并表达共情:“谢谢你告诉我这些,我相信你,这件事处理起来可能会有点难,但我会和你一起面对。”
对旁观者:“你看到了什么?” “当时发生了什么?”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旁观者能提供相对客观的证据。
对欺凌者:“能说说你的版本吗?” “你当时为什么这么做?” “你觉得对方会是什么感受?”避免质问“你为什么欺负人?”,而是引导他/她回顾事件和反思后果。
2.收集证据:
1)查看监控录像(如果事发地有)。
2)检查聊天记录、短信等(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经学生同意)。
3)记录下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具体言行。
第三步:分级处理,教育转化(处理期)
目标:根据欺凌的严重程度,采取有梯度的处理方式,核心是“教育”而非“惩罚”。
【落地性强处理策略】
情境A:轻度欺凌(如语言嘲讽、起绰号、孤立)
1.修复式会谈:
这是转化性强的核心方法。在您的主持下,让欺凌者和受害者坐在一起(确保双方自愿且安全)。
问欺凌者三个问题:“你刚才做了什么?” “你认为你的行为对XXX造成了什么影响?” “为了弥补你的过错,你打算做些什么?”
问受害者一个问题:“你希望他/她怎么做才能让你感觉好受一些?”
达成共识:引导双方共同达成一个补救协议,例如:公开或私下道歉、为对方做一件好事、共同完成一项班级任务等。让欺凌者通过行动弥补,而非单纯写检讨。
2.换位思考练习:让欺凌者以《如果我是他/她》为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被欺负时的感受和想法。
情境B:中度欺凌(如重复的恶意捉弄、威胁、轻微肢体冲突)
1.严肃纪律谈话:明确指出其行为违反了校规班纪,并告知再犯的严重后果(如联系家长、校级处分等)。
2.通知双方家长:
对欺凌者家长:客观陈述事实,不贴标签。重点是寻求合作:“孩子出现了这样的行为,我们需要一起帮助他认识到问题并改正,希望您能在家加强引导。”
对受害者家长:表达歉意和关怀,告知学校的处理措施,并承诺持续关注:“请您放心,我们会持续关注您孩子的情况,确保他不再受到打扰,也请您多鼓励孩子。”
3.设定“行为契约”:与欺凌者约定一个观察期(如2周),如果期间表现良好,则此事逐步淡化;如果再犯,则升级处理。
情境C:严重欺凌(如暴力、勒索、网络暴力、群体排挤)
1.立即上报: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德育处或学生科,按校规严肃处理,必要时联系警方。
2.专业介入:建议家长带学生(尤其是欺凌者和受害者)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欺凌行为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或家庭原因。
3.长期跟踪:建立档案,进行长期的行为跟踪与辅导。
第四步:班级建设,长期预防(治愈期)
目标:治愈班级创伤,营造不容忍欺凌的氛围。
1.召开主题班会(不针对具体事件):
内容:开展关于“尊重”、“友善”、“反对欺凌”的班会。可以播放相关短片,进行小组讨论(“如果你被欺负怎么办?”“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怎么做?”),签订班级反欺凌公约。
金句共情:“我们这个班就是一个大家庭,可能有时会有摩擦,但我们的底线是互相尊重。任何人的不开心都值得被重视。”
2.培养“守护者”氛围:
鼓励正直的学生干部和大多数“沉默者”在遇到欺凌时,敢于站出来说“不要这样”,或者及时向老师报告。赋予旁观者以责任和勇气。
3.个体关怀:
对受害者:持续关注其情绪和社交状态,安排其参与擅长的活动,重建自信。
对欺凌者:发现其闪光点,给予为班级服务的机会,让他/她通过正向行为获得认可和价值感,这是真正的“转化”。
教育的本质不仅是制止恶,更是唤醒善。您正在做的,正是在那些看似顽劣的行为背后,找出那颗渴望被看见、被引导的少年心。
希望这份详尽的方案能给您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您不是在孤军奋战,您的耐心和智慧,正在为学生的世界带来光明。
附:实操工具模板
《班级和平协议》模板
当事人:____与____
事由:因______事件
共同约定:
1. 甲方不再实施______行为
2. 乙方在感到不适时立即明确表达
3. 双方共同完成______任务(如合作完成实训报告)
4. 若再发生类似情况立即向____老师报告
见证人:_______
日期:__年__月__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